|||
杂说“豫”
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大概是想文章要说河南。确实,豫是河南的简称,而且如今给人的印象是只有河南这一种用法。在现代普通话即白话文特别是口语中,用到豫字的地方真不是很多,只有代表河南以及其他几个专用的名词,但是本文并不只说河南。
把如今的河南省这块地方称为河南,有很悠久的历史了。因为在古汉语中,河是一个专用名词,就是指黄河,而不是指别的河流。一般意义上的河流被称为水。而在地图上呈“几”字形的黄河在古代文化发达区域中的河南就是几字底部那一横的下面,也就是如今的河南省。
河南为什么简称为豫?那里是古代传说中九州中的豫州。
九州是战国时代的人们对于上古地理区域划分的一种想象。州是水中的陆地,跟现在所说的岛屿差不多的意思(这个意义上的州,后世写为洲)。古人想象我们的四周围都是水,无边无涯,我们居住的陆地就是州。他们想象把陆地分成九宫格似的九块,称为九州。
河南这块地方正好处在九宫格的中间一块,被称为豫州。被战国人冒称大禹时代的著作《尚书·禹贡》中说:“荆、河惟豫州。” 说豫州在荆山和黄河之间,荆即荆山,在如今湖北省(战国时期是楚国的地方,所以楚人又称荆人)。同样据说是战国时代的“词典”《尔雅·释地》说:“河南曰豫州。”
九个州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样称呼它们,流传下来的文献也说不清楚了。对于豫州,是不是古人在这里抓到过大象?很有可能。豫的本义是大象,这里的“大象”是真正大的象,而不是如今一般意义上的大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
象是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动物,如果河南地区因产大象而称为豫州,那么可见上古(至少有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河南地区的气候应当相当炎热。实际上在河南境内的考古也发现了亚洲象、野生水牛、苏门犀等许多热带、亚热带的动物骨骼,还有成片的竹林,说明当时河南地区的气候确实温暖而潮湿。
同时,可以断定,比河南更为炎热的长江流域应当有更多的象。那么为什么单单把河南地区称为豫州呢?大概是当时这样命名的“中国人”所生活的区域内能够找到大象的地方就在那里了。若再往南,就是“蛮夷”即当时另一种文化的居民的势力范围了。
上面已经说过,上古并没有九州这样的行政区划。那时候都是一个个的诸侯国。秦统一天下才真正实现了全国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即中央-郡(国)-县三级。汉代沿袭秦代的体制,但是,古代交通毕竟不便,地方郡县长官的权力很大。为了监察这些官吏,汉代设立十三个刺史部,去监察全国一百来个郡(国)和一千多个县。这些刺史部的名词大多数与九州相似,所以习惯上就称为州。西汉的时候,刺史部的刺史只是一个较低级的官员,起一个监察的作用,也没有固定的驻所,但是毕竟为皇帝所差遣,权力逐渐越来越大。到东汉的时候,州慢慢就成了郡的上一级行政机构,也有了固定的驻所。东汉后期,刺史改称州牧,正式管理郡国。
东汉的豫州牧驻谯县(今安徽亳州),下辖颍川郡、汝南郡2郡以及梁国、沛国、陈国、鲁国4国,其范围大抵包括今河南南部和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说一个著名的人物。东汉末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曹操。曹操为了拉拢和安抚刘备,便让朝廷任命刘备为豫州牧。所以,人们称刘备为刘豫州。实际上当时军阀混战,那一带朝廷没有实际控制,刘备的豫州牧只是虚的。另外,刘备很快就从曹操那里逃走了,更谈不上控制豫州了。
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区混乱,州管辖的范围越来越小。到了隋唐,州、郡就一样了,原先属豫州的河南东部先后改称汝南郡和蔡州。曾经作为中学语文课文的《李愬雪夜入蔡州》,所说的就是这个地方,唐代时曾经被藩镇割据。有几年,洛阳那个地方也曾经被称为豫州。但是,总的来说,唐代以后,豫州这个行政区划名称就消失了,只是作为河南的代称。
上面说过,豫字的本义是大的象,所以豫的意思可引申为大。正如清代大文字学家段玉裁所说“引申之,凡大皆称豫”。他引用了《淮南子》和《史记·循吏列传》中的“市不豫价”和《周礼注》中的“防诓豫”为例,说那两句话的意思都是讲关于“卖物者大其价”来骗人的事情。
豫是大,由此,有一个词“豫章”。豫章就是豫樟,就是大的樟树。《战国策•司马相如列传·子虚赋》中有这样的话:“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
香樟树是很好地树种,木料好,又能够防虫,樟脑就是从樟木中提取。江西的樟木最为有名。我年轻的时候,各种物资都很紧缺。人们到江西去,多以能够带回两只樟木箱子而自豪。汉代在那里设立了豫章郡,因而南昌的古称之一就是豫章。《滕王阁序》的开头第一句就是“豫章古郡,洪都新府”(有的版本作“南昌古郡”)。
既然豫引申为大,大必宽裕,宽大则乐。所以豫就引申为欢喜、欢乐、快乐、高兴。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著作《周易》中六十四卦之一是豫卦,东汉大学者郑玄对此注释说:“豫,喜豫悦乐之貌也”。《庄子•应帝王》中有“何问之不豫也?” 《孟子•公孙丑下》有“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其中的豫都是快乐的意思。
与欢乐、高兴相近的词是舒服、舒坦。这也是豫的引申义。
上海老城有著名的古典园林名豫园。那与河南省没有什么干系,并不是唱豫剧的地方。那是明代当地一位做过刑部主事和四川右布政使的潘允端为他做过刑部尚书的父亲潘恩而建造的。豫园的取名据说是“豫悦老亲”(使老父亲高兴)的意思。
要想宽裕一点,就要早一些作准备。这样,豫又引申为“早作准备”,称豫备。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假借。因为象形、指事、会意等其他造字的方法都难以表示事先、准备、防备等意思,于是用豫来表示。于是,有了豫备、豫先等词汇。不过,后来人们往往用略为简单一点的字“预”来代替这个意义上的豫。预字的本义是什么,古人就已经搞不清楚了,从字形看,这是一个形声字,页字旁应当是与头部有关系的字。过去的文字学家往往说“豫,俗做预”,但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用预备、预先等写法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许多作家还常常用豫备、豫先等。在我的印象中,鲁迅先生就只写豫备、豫先而不写预备、预先,不知道是不是从他的老师章太炎先生那里养成的习惯。
还有一个常用词,犹豫。曾经有人说犹和豫这两种动物,都“多疑”,但是,现在比较正规的解释是:“犹豫”为双声字,以声取义,本无定字,只是口语中的两个音,所以古书上也写作“犹与”、“由与”、“尤与”、“犹夷”等。不过,古书上也有单独用一个“豫”字表示犹豫不决的。现在从视频上看大象的行为,它们犹豫的时候似乎也很多。
豫的本义是大的象,引申为大,又引申为愉悦、欢乐,再引申为舒服、舒坦,又可以引申或假借为预备、防备等意思。总之,这些意思基本上都是很正面、很阳光的,把豫作为河南省的代称,我想河南人应当是很满意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08: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