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孟孟的博客 关注生命成长,传播人间知识,启迪教育智慧。

博文

天地无心,但天地有节——读黄耀红《天地有节——二十四节气的生命智慧》

已有 9040 次阅读 2019-5-10 15:17 |个人分类:思孟读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书评

文/余孟孟


天地本无心,故宋代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以人心为天心,人“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天地万物与人实为同一生命体,心心相印,生生不息。《周易》有言:“天地节而四时成。”万物由天地孕育而生,同时万物也蕴含着天地之道。万物的四时循环、气候变迁、节气往复,正是天地有节的外在体现,也是人的存在及其生活的根本参照。天地以人心为其心,人以天地之节为其节。在此,天道与人道、宇宙与社会、自然与人生相互交感、相生相成。

《天地有节——二十四节气的生命智慧》(下文简称《天地有节》)一书是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黄耀红先生关于节气的文化随笔集。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篇佳作。这些文字不是作者埋首书斋利用一整段时间突击创作的科研成果,而是为草木所感、因时光所动,作者通过笔下文字和天地节气一起同行、同频呼吸而完成的一次年度之旅。正如作者所言,“这是一段奇妙的体验。时间,不再是日历与钟表的计量,而是月下草丛的蟋蟀,窗前映雪的寒梅,是庭前燕归来,陌上杨柳青。”正因为有了身体的参与,有了灵魂的纠缠,有了万物的启示,这部“节气之书”才不只是一本中华文字的美妙集合,更是一曲天地自然的生命之歌,一首万物律动的哲理之诗,一幅四季变迁的时光之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提起二十四节气,我们的耳畔常常会响起这首清新的节气歌,眼前也似乎再次浮现出童年的画面:也许是在北方大雪纷飞的火炕上,也许是在江南烟花盛开的庭院里,或者是在田垄间,在绿荫下,在村口大树的枝丫上,在坑坑洼洼的街道上……脏兮兮的小伙伴,乡土气的邻居,憨厚实诚的爹妈,都给过我们关于节气的常识和故事。那里面满满的是先民的智慧,是时间的课表,也是万物生长的密码。

试问,从山间乡土走出的孩子,有几个没有在二十四节气分割又编织的时空里生活过?有几个没有从小就接受过来自乡民的朴素“节气课程”的熏陶?那种自然的教育,生命的教育,为我们的人生打上了底色。可是,当我们长大成人,当我们进入城市生活,当我们越来越依赖现代科技时,我们都成了患有“自然缺失症状的孩子”,我们的生活失去了天地律动的参照,失去了季节感,也失去了生命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时光敏感力和万物感知力。

黄耀红先生的《天地有节》一书刺痛了我们对自然万物的钝感,也唤醒了我们潜藏在身体深处的自然智慧。据说,我们的远古先民和我们的幼儿时期,都具有一种如鸟兽一般的感知并预知自然变化的能力,甚至可以看见我们今天的成人看不到的东西和现象。只是因为我们开始过度地依赖外在的先进工具和科技产品,我们自身原本具有的那些在今天看来属于“超能力”的能力才消失了。正如黄耀红先生所说,“我们渐渐迷失于现代性的穷途。”那么,在心灵上回归童年,在生活上回归自然,在思想上回归天地,应该是我们未来的智慧选择。

《天地有节》一书不是对二十四节气本身及其特点的学术研究,而是一部相当“私人化”或“个人化”的体悟式书写作品。它追求的不是所谓的客观、中立、标准,而是情感、哲思、审美,是对二十四节气的生命智慧的阐幽发微。所以,整部书充满着诗意、童趣和农事民风。

古人真是“节气之子”,几乎每一个节气他们都留下了数不尽的诗篇。比如,立春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立夏有“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白露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大雪有“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阅读《天地有节》,我们就像在诗歌里走过二十四节气,走过一个春秋,让人的心中自然生出诗意。童趣也是发光点,黄耀红先生用笔在节气中行旅时,时不时地会回首自己的童年,比如童年的老屋、童年的水车、童年的饭篮、童年的乡野,那种自然流露的童心与童趣,让人驻足流连、心生欢喜。另外,农事与民风也是《天地有节》的重要构成,耕种、收割、饮食、风俗等与节气有关的农耕生活内容在书中绝不少见,让我们看到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和乡土中国是如何依照节气的变迁和智慧来安排自身的生活。

节气,是“天地有节”在万物生成变化中的自然显现,是天地之道的时间法则。黄耀红先生说,“天地有节,四时有节,生命有节”。其实,节气背后隐藏的是关于天地、四时和生命的节律、节制和节操。

天地有节律。所谓“节律”,是节奏和规律。一年有四季,四季有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又有三个物候。花开花谢、寒来暑往、循环往复,这便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节奏和规律。有了节律,万物便不再神秘莫测,不再与人无关,而是人可以欣赏、可以把握、可以感知,甚至可以预测的生命共同体。比如,立春了,我们便知晓时间已经进入春的地界,残荷下的种子、后院的竹根、塘边的柳树,都将吐出新的生命。再比如,秋分了,万物便会呈现均分的姿态,日夜平分、冷热适宜、阴阳平衡。节律是天地的运行法则,是万物客观存在状态的“真”,也是人安排农业生产和自身生活的依据与规范。天地有节律,万物便不会失序;人世有节律,生活便不会失控。

天地有节制。所谓“节制”,就是自我约束和控制。天地的运行、时光的变化,都拿捏着自己的步伐,有节有制、自我控制,绝不会朝着一个方向无限制地发展。就像立春之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渐暖。但到了夏至这一天,太阳北行的脚步便会止住,然后再往南返,而气温也会在小暑、大暑之后的立秋之日起,开始转凉。而最能体现天地“节制”精神的节气便是“小满”。我们发现,节气中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但却只有“小满”而没有“大满”。小满是“小得盈满”,黄耀红先生说,“当‘小’与‘满’走到一起,一切才是最美的生长状态。它是满,却不是大满,更不是爆满。”其实,小满不只是最美的状态,更是最智慧的状态,因为它懂得自我约束和控制,不让自己“大满”或“满到极致”而陷入反面。所以,没有“大满”,那是天地有节制的表现,而人也一样,应该将“小满”作为人生的鹄的,如黄耀红先生所言,“回到小满,一切都是刚刚好。”

天地有节操。所谓“节操”,是一种气节、操守和道德底线。天地万物自生自长、自衰自灭,本没有时间的概念,更没有伦理的意义。是人,赋予天地以道德的价值,同时人又从天地运行中发现“天道”,进而融通“人道”。二十四节气是人发现的天道之则,也是人用以规范人世的准则与律令。首先,就是对天地的敬畏与谦卑。黄耀红先生在书中说,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那天,居庙堂之高的皇帝必然率百官迎春于东郊,迎夏于南郊,迎秋于西郊,迎冬于北郊。这是万民之主代表人世向天地表达的一种道德敬仰和谦卑之心。其次,是感恩之心。二十四节气是上天赐予大地的二十四种礼物,没有上天的恩赐,大地的万物包括人类都无法生存。即使是作为苦热代名词的“大暑”,也并非是对万物的折磨,依然是一份赐予和滋养。黄耀红先生说,“酷暑的光照与温度,都在转化出生命的神奇。在水稻那里,它化作了清香;在花朵那里,它化作了明艳;在果树那里,它化作了甘甜;在土地那里,它化作了丰腴……”

“从来不曾像现在这样:对阴阳、冷暖、风雷,如此惊奇;对草木、飞鸟、百虫,如此敏感;对声音、色彩、变化,如此在意。”这是黄耀红先生在书写《天地有节》一书的过程中和之后的真实感受。其实,这也是我阅读该书之后最大的体会。好像自己也开始要变了,变得开始在意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惊异于天地的风云变幻,开始向有季节感的生活投入浓厚的兴趣。

另外,不得不说,《天地有节》一书的阅读体验是非常美好的。清代著名学者戴震,把传统学问分为义理、考据、辞章三门。义理强调思想性的阐发,考据注重真实性的把握,辞章推崇优美性的表达。而好的文字,应该是这三个方面的最佳融合。黄耀红先生的《天地有节》一书随处可见关于节气的生命哲思,而古文献资料也是俯拾皆是,再加上他那支摇曳多姿、曼妙绝伦的文笔,可以说该书在一定意义上提供了一个义理、考据、辞章绝佳融合的典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121-1178231.html

上一篇:你和书有场“命中注定”的约会
下一篇:听觉文化热背后的心灵诉求
收藏 IP: 113.240.249.*|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