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血液循环:从臆想到发现

已有 5672 次阅读 2019-3-25 22:19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血液循环理论, 自然哲学, 实证医学

实证科学家对生命活动的研究,通常采用两种基本方法,即观察与实验。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首次把实验方法用于生物学,于1628年发现了血液循环,成为现代生理学和实验生物学的奠基人。血液循环被称之为是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一,可见这一学说在医学进步中的重大意义。

在科学发现之前,古人早已观察到人体内的血液运行的现象。但是,传统医学采用自然哲学的思维方式来推测其内在机制。《黄帝内经》认为“心主脉”、“肝藏血”、“脾统血”、“肺朝百脉”,血液运行与心、肝、脾、肺的功能有关。《灵枢·营卫生会》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认为由饮食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形成营卫之气,其精专”部分即营气从中焦进入肺脉,通过心及其所主血脉的化赤作用,在脉中化为血液,循行流注于经脉之中,沿着十四经脉的分布路线,始而手太阴肺经,终而足厥阴肝经。其慓悍部分直至上焦(胃上口),并咽上膈,布胸中而走腋,沿手太阴肺经之分,在经脉之外,随着营气运行的同一路线方向速度,在经脉外与营气并行不已。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卫气在经脉外循行,当平旦阴气消尽时,卫气出行于六阳经,自目内眦上行至头,下入足太阳经之分,其中散行的部分,别出于目锐眦而下手太阳经,同时也入足少阳经和手少阳经;散行的另一部分,出行至耳前合于足阳明循行在颔部的经脉,而下入五趾间,并且从耳下下入手阳明经之分。行于六阳经的卫气,惟行于足阳明经的一支循阴跷脉上行入目。而再循手足太阳经脉之分,按上述规律,手足少阳、手足阳明,循环不息。计日行于阳经二十五周,到夜间至阴跷脉,注于足少阴经,而至肾脏之分,由肾注入心、至肺、至肝、至脾、再至肾,如此循环,亦二十五周,至平旦,又行至阴跷,上出于目。

显然,这种自然哲学猜测既无法证实也不能证伪,只能永远存在于古老的典籍之中,以及膜拜者的心中,不会带给医学研究任何积极正面的影响。正如同时代的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约公元前460-377)的“体液学说”,他认为人体由血液、粘液、黄胆和黑胆四种体液组成,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使人们有不同的体质。他认为脉搏是血管运动引起的,而且血管连通心脏。另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也提出人体内(血管内)充满着空气。

古罗马医学家盖仑(Claudius Galen129-199)提出了血液运动的理论。他认为,在心脏分为两半的中隔上,有肉眼看不见的小孔,血液穿流过这些小孔,从心脏右侧到心脏左侧,再流经肺部;血液在血管中缓慢地来回流动,开始向这一方向,接着又向相反方向,如此往复循环。盖仑认为,血液的流动是以肝脏为中心的,血液在人体内像潮水一样流动之后,便逐渐被身体所吸收。他这种称之为“血液潮汐论”理论人们1000多年来都把奉为真理。

印度医学也是一样,他们认为心脏与脐脉管的中心《闍罗迦集》 1卷“总论”第30章名为“关于根于心脏的十大脉管之章”开始处(第314节)论述了与心脏相系的十大脉管有六支节的身体、意识、感觉机能、五种对象、伴有属性的灵魂、思考器官、思考的对象,皆依存于心脏。且心脏又是最为重要的“活力素”(ojas)的寓存之处,精神亦集中于此处。因而医者们将心脏称之为“mahat”与“artha”。管为十条,与称之为“根”的心脏相连接,故被说成是“maha-mula”(大萝卜)。脉管运输ojas,遍及我们身体的所有地方。在印度医学里,脉管(sira)、经络(dhamani)、输管(srotas)三者间可以互用,并无区别,二十四条经络从脐发源有上行者10、下行者10、横行者4上行者,不断运送声、触、色、味、香、吸息、呼息、呵欠、饥饿、哄笑、谈话、涕泣等诸种(刺激或冲动),维系身体。是等的经络到达心脏,各分三叉、总数为30。其中不断运送体风素、胆汁素、粘液素、血液、乳糜者各二,总数为10,又通过其他8条感知声、色、味、香。通过两条发出言语,通过两条发出声音,通过两条睡眠,通过两条醒来。而两条运送眼泪。两条因运送母乳而依存于乳腺。此两条在男子,从乳腺运送精液。通过这些经络,脐的上部、腹、胁、背、胸、肩、颈、腕,得以保持养护。因此,这种古代医学基础理论的构建,往往是以“粗浅的实际所见”与“丰富的想象”为基础

但是,科学需要实证研究,解剖学是生理学的基础。古希腊的医生、解剖学派创始人赫罗菲拉斯(Herophilus,公元前335-280)在《论解剖学》等著作中最早发现了血管,并第一个区别了动脉和静脉:动脉有搏动,静脉没有搏动。

古希腊的著名解剖学家埃拉西斯特拉特(Erasistratus,公元前304-250年)在肉眼所能及的范围内详细观察了动脉和静脉在人体全身的分布,甚至注意到了微血管的状态,还第一个精确地描述了心脏的半月瓣、三尖瓣和二尖瓣等结构。

 叙利亚大马士革的医学家纳菲(Ibn al-Nafis1213-1288)曾对盖仑的血液循环学说进行了积极的批判。纳菲发现心脏左右心室之间的隔膜很厚,而且隔膜上面没有像盖伦所设想的那种孔道,血液不可能从右心室直接流至左心室。为了纠正盖仑的谬误,纳菲提出一种血液小循环(肺循环)理论,即血液在此的流程是右心室→肺动脉→肺(交换空气)→肺静脉→左心(房)室。遗憾的是他的学说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被淹没了700多年,直至20世纪才重新被世人在布满尘埃的档案中发现。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在研究心脏时发现心脏有四个腔认为血液对人体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血液把养料带到身体需要的各个部分,再把体内废物带走。比利时医生安德烈˙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1514-1564)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创始人,经过五年的努力,1543年完成了按骨骼、肌腱、神经等几大系统描述的巨著《人体的构造》。维萨里冲破了以盖仑为代表的旧权威们臆测的解剖学理论,以大量、丰富的解剖实践资料,对人体的结构进行了精确的描述。他在书中写道:人体的所有器官、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都是密切相互联系的,每一部分都是有活力的组织单位。这部著作的出版,澄清了盖仑学派的种种错误,使解剖学步入了正轨。这本书的发表引起了当时的解剖学家和医生们的震惊,也因触犯了旧的传统观念,引起教会的极大不满,维萨里被迫离开了他执教的威尼斯共和国帕都瓦大学来到西班牙。但教会的魔爪不肯放过他,二十年后,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诬陷维萨里用活人做解剖,判了维萨里死罪。由于国王出面干预,才免于死罪,改判往耶路撒冷朝圣,了结此案。在归航途中,航船遇险,年仅50岁的维萨里不幸身亡。

维萨里的同学,西班牙医生米凯尔˙塞尔维特(Michael Serveto1511-1553)通过解剖发现,血液从右心室流入肺部,经空气净化后,通过曲折的路径,鲜红的血液又从肺流入左心室。推翻了盖仑的心脏中隔有筛孔的论点。塞尔维特已接近发现血液循环,但是由于他的观点背叛了宗教,1553年10月在日内瓦被当作“异教徒”活活烧死,终年42岁。 

直到17世纪,英国科学家威廉·哈维1628年的出版的《心血运动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循环系统做了比较系统的描述。从而推翻了“血液潮汐论”,建“血液循环学说”,从而为人们充分了解人和动物的生理学开辟了新的起点

哈维在帕多瓦学习时,他的老师哲罗姆·法布里修斯(Hieronymus Fabricius,1537-1619)发现了静脉瓣,但是法布里修斯没有能理解这些瓣膜的真正功能。他认为瓣膜的功能是阻碍血液的过快流动,以使组织有时间吸收必要的养料。哈维从老师的发现中受到启发,他从实验入手,做了绑扎人体上臂血管和计算血流量的实验。他发现,当丝带扎紧人的上臂时,丝带下方的静脉即靠近肢鼓起来,动脉却变得扁平;在丝带另一方,动脉膨鼓起来,静脉变平。这表明,动脉和静脉中血液流动的方向相反:一个从心脏流向肢端,一个从肢端流回心脏。哈维还对动物搏动着的心脏进行了仔细观察。他发现,心脏的左右两部分并不是同时收缩的,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的房室口的瓣膜是单向阀,静脉中的静脉瓣也是单向阀。很明显,血液从心脏里被推送出来后,沿着动脉流到全身,又循着静脉回到心脏,瓣膜起到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通过观察动物搏动着的心脏,哈维还对血流量进行了计算。他发现,心脏每半小时搏送出来的血量将超过全身任何时候所含的血液总量。盖伦认为血液是由肝脏制造出来的,哈维从血流量的计算感到,肝脏不可能在半小时内造出这么多血,而且血液也不可能在肢体末端这么快地吸收掉。唯一可能的是,血液在全身沿着一个闭合路径作循环运动。这个循环的路线是,从右心房到右心室,从左心室搏出的动脉血沿动脉到达全身,然后再沿静脉回到心脉。哈维预言,在动脉和静脉末端必定有一种微小的通道把两者联结起来。哈维在1616年公布了他的发现,1628年出版了《心血运动论》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理论。在书中,哈维用大量实验材料论证了血液的循环运动。他特别强调了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40种不同动物的解剖观察,他证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他把心脏比作水泵,并认为心脏在人体中的地位,就像宇宙中的太阳,而太阳是宇宙的心脏。《心血运动论》同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一样,也遭到了当时学术界、医学界、宗教界权威人士的攻击,但由于哈维当时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御医,才使他没有像维萨里、塞尔维特那样付出生命的代价。《心血运动论》的基本贡献如下:

1)通过比较医学方法得出血液流动动力来自于心脏哈维通过解剖动物来说明人体解剖学。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描述了人体的皮肤、脂肪、表层肌肉、腹脏器官,而且以很大的篇幅,论述了心脏的结构,心脏的运动及心脏及静脉中瓣膜的功能。他明确指出:血液不断流动的动力,来源于心肌的收缩压。

2)通过定量方法得出血液是循环的哈维估计心脏每次跳动的排血量大约是两盎司,由于心脏每分钟跳动72次,所以用简单的乘法运算就可以得出结论:每小时大约有540磅血液从心脏排入主动脉。但是540磅远远超过了一个正常的整个体重,甚至更加远远地超过了血液本身的重量。因此哈维似乎明显地认识到了等量的血液往复不停地通过心脏。

3)通过实验方法证明血液流动方向哈维用兔子和蛇,反复做实验,他把它们解剖开之后,找出还在跳动的动脉血管,然后用镊子把它们夹住,观察血管的变化,他发现血管通往心脏的一头很快膨胀起来,而另一端就马上瘪下去了,这说明血是从心脏里向外流出来的,由此证明动脉里的血压在升高。他又用同样的方法,找出了大的静脉血管,用镊子夹住,其结果正好与动脉血管相反,靠近心脏的那一段血管瘪了下去,而远离心脏的另一端鼓胀了起来,这说明静脉血管中的血是流向心脏的。

哈维在不同的动物解剖中发现了上述同样的结果,他终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血液由心脏这个“泵”压出来,从动脉血管流出来,流向身体各处,然后再从静脉血管中流回去,回到心脏,这样完成了血液循环。

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哈维无法证明动脉血是怎样进入静脉血管中的。他曾断言: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之间,一定会有某种肉眼见不到的起连接作用的血管,他没有找到这种“中介”的毛细血管,因为他没有使用显微镜。

1661年,在哈维去世4年后,这个谜终于由意大利科学家马尔比基(Marcello Malpighi,1628-1694)揭开了。他用显微镜观察到青蛙肺部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正是这些微细血管把动脉和静脉连接成一个密封管道,使血液在其中循环不息,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孙茹教授的《血液循环的发现者》,其目录如下:

引  子

1 对动物心脏感兴趣的孩子

2 与拉丁语交朋友

3 弃文从医

4 黑夜中的一盏明灯

5 良师益友

6 一心扑在解剖实验上

7 医学教授的经历

8 德才兼备的医生

9 "开小差"的新郎

10 到大自然中探索

11 错误的"遗产"

12 被驱逐的"炮手"

13 葬身火海中的肺循环理论

14 "你真让我伤透了心"

15 打倒偶像,另辟天地

16 跳动在鸡蛋中的心脏

17 老老实实的医学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69607.html

上一篇:[转载]贾杨,贾茗萱:中医大世界——一张老照片的真相大白
下一篇:[转载]王甫荣:血液循环发现史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