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中医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已有 376 次阅读 2024-6-2 10:00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俞容辉,李俐. 中医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122):28-30

肩周炎是一种慢性无菌性疾病。临床上分为疼痛期、粘连期和恢复期。其多发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有2%~5%的患病率,以女性患者居多。其多有自限性,病程在数月到数年不等。大部分患者因肩关节活动障碍及疼痛反复发作从而对日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故对于治疗本病应着重于缓解病人疼痛及提高肩关节的活动度。

在中医学中,多将肩周炎归为“肩痹”“痹证”的范围,其又有“漏肩风”“五十肩”等称谓。肩周炎根据症候的不同分为三型:风寒湿型、瘀滞型、气血亏虚型。而肩周炎的发病与经络循行密切相关,十二正经中有八条正经与肩部相关联,故根据经络走行可大体分为手太阳经型、手少阳经型、手阳明经型以及手太阴经型。中医对于肩周炎病因病机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西晋时期,肩周炎的症状及治疗在《针灸甲乙经》中就有论述。《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说明风寒湿三邪侵袭机体易致本病。肩周炎的病因病机多为机体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风寒湿邪趁虚侵袭,易客肌表经脉,气血凝滞不通而为痹。其治疗原则以补气养血,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为主。其治疗原则以补气养血,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为主。中医对肩周炎的治疗手段种类丰富,各有千秋,临床研究中已有大量报道,故笔者收集近年来一些相关文献,分类综述如下:

1 中药治疗

1.1 中药内服 内服中药治疗肩周炎,应根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处方用药,并且做到标本兼顾、扶正祛邪。王永伏等[1]运用当归四逆汤随证加减煎汤口服,并予适当推拿治疗,总有效率为92%。王婧[2]运用内服自拟通络活血方散寒除湿、活血化瘀,结果提示本方治疗肩周炎效果显著。胡根清[3]临床发现口服肩舒汤配合手法治疗治疗肩周炎,相较于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的对照组疗效更佳。

1.2 中药外用 中药外用包括热敷、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中药贴敷、中药穴位注射等,常与其他治疗手段联用,取得较好疗效。石美英等[4]采用肩痹方盐敷患处治疗肩周炎34例,总有效率为 97.06%。邓勇[5]收集68例急性期肩周炎病人,治疗组使用独活寄生汤研粉加凡士林制成膏药,外敷患肩,对照组予电针疗法,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治疗组。故中药外用应其具有安全性高、无胃肠道不良反应,患者接受度高等特点,在临床上运用广泛。

2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临床上治疗肩周炎的主要手段之一。针灸治疗本病的方法包含了毫针刺法、温针灸、电针及其他针刺方法。有研究表明 [6],针灸与封闭疗法、口服西药及单纯推拿对比,疗效更佳。

2.1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是从古至今在临床上广泛运用的治疗方法。其根据腧穴的不同选取不同的进针手法及角度,根据病证的不同选取适宜的行针手法,从而达到气至病所之效。针刺治疗肩周炎临床选穴常以手部三条阳经及手太阴经上的穴位为主,结合阿是穴。但是,除了传统取穴外,其他的选穴及针法亦可取得不错的疗效。张颖 [7] 运用太冲穴平衡针结合常规针刺患侧肩贞穴、肩髎穴、肩髃穴、肩前穴、阿是穴,总有效率为 90.9%,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了新借鉴。郑颖颖等 [8] 采用同名经配穴法,在手三阳经的远端各选一穴,分别为合谷穴、外关穴、后溪穴,根据“同名经同气相求”的理论原则在足三阳经各取一穴,分别为条口穴、阳陵泉、昆仑穴。在针刺得气后配合不同方向抬举上肢治疗早期肩周炎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吴微微等 [9] 采取“手六针”治疗肩周炎90例,治疗组予针刺鱼际、三间、后溪、合谷、八邪(第二、三和三四指蹼缘后方 2 穴),对照组予口服西药,疗程相同,结果显示“手六针”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更佳,为临床上治疗本病取穴提供了新思路。

2.2 温针灸 《灵枢 · 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是借助灸热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达到温经散寒、扶正祛邪、防病保健等功效。在临床中常与针刺合用,其中温针灸即为针刺与艾灸的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手段。温针灸治疗疾病时,灸热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亦可通过针身将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除湿的功效。刘瑞娣 [10]在临床中发现肩三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相比单纯肩三针治疗疗效更优,提示肩三针温针灸治疗本病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肩关节功能和活动度。张海英 [11] 等对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 Meta 分析表明:试验组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总有效率、VAS 评分及肩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王维娜 [12] 76 例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 结果显示温针灸联合常规药物治疗风寒型肩周炎疗效确切。

2.3 电针疗法 电针是传统针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连上电针仪作用于机体特定的部位的一种疗法,其通过电刺激使肌肉有节律的收缩,从而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在临床上已广泛运用。林林雁 [13] 在阿是穴位置施以电针围刺法治疗肩周炎,总有效率为 95%,说明此法能有效缓解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邵小静 [14] 认为电针相对于普通针刺而言刺激量大,运用电针治疗急性期肩周炎能缩短病程,最大程度恢复肩关节功能。李梦等 [15] 遵循“在骨守骨,在筋守筋”的原则,采用经筋排刺疗法配合现代电针技术治疗本病,结果显示经筋排刺法结合电针治疗本病疗效可靠。

2.4 其他针刺方法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疾病的不断深入认识,现代医家们在传统医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创新,各种针刺疗法层出不穷,包括火针 、内热针、耳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头针、掀针、蜂针、腹针、浮针等。这些疗法治疗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但仍需临床中不断的推广和改进。

3 推拿治疗

推拿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通过运用不同的推拿手法,从而达到舒筋通络、松解粘连的作用。推拿治疗肩周炎策略的制定尤为重要。罗详飞[16]认为医者应在熟悉掌握肩部经络的循行及功能解剖知识的前提下抓住其主要症候,根据肩周炎不同时期的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推拿方案。徐玉德等[17]采用四步推拿法(松、扳、整、复)治疗肩周炎,与痛点封闭治疗相比,结果显示四步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优于痛点封闭治疗。在临床中推拿疗法多与其他疗法联合运用,从而发挥更好的疗效。黄蓬辉[18]在临床中发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条口透刺承山穴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能显著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障碍,减轻疼痛,体现了“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凌耀权等[19]在临床中发现部分肩周炎患者与颈椎的影响有关,故遵循“标本同治”的原则,颈肩同治,采用电脑中频电疗联合颈椎推拿治疗肩周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郭辰[20]通过观察推拿联合黄芪杜仲汤加减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得出此法能够较好地恢复患者肩关节功能,减轻肩关节疼痛。推拿为祖国医学中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法之一,也常用其他治疗方法相辅相成,将疗效最大化。

4 小针刀治疗

小针刀由朱汉章所创,是临床治疗肩周炎的常用方法,它通过针刀松解、切割和剥离局部粘连病灶,从而达到调和气血、解痉止痛之功。蔡桂花等 [21] 运用小针刀治疗肩周炎 58 例,通过对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对比,发现此法对于肩周炎的治疗疗效显著。罗维军 [22] 在临床中发现小针刀治疗肩周炎在疼痛改善及综合疗效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张艳红 [23] 认为小针刀治疗肩周炎因其具有起效快、疗程短、疗效佳、创伤小、副作用少、患者接受度高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目前临床上采用小针刀治疗肩周炎多与其他疗法联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5 综合疗法

由于不同的治疗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故目前对于肩周炎的治疗多以综合治疗为主,通过联合治疗,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熊云[24] 观察电针疗法联合推拿和中药熏蒸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治疗组采用电针疗法联合推拿和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予臂丛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更佳,提示电针疗法联合推拿和中药熏蒸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障碍,此法安全有效。杨卉 [25] 认为温针灸可降低炎症反应,加速炎症吸收,推拿可有效缓解肌肉痉挛,TDP 局部照射可促进脑吩肽分泌,发挥镇痛作用并可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肩关节功能。故三种疗法结合运用治疗本病治疗效显著。

6 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治疗肩周炎的疗法种类丰富,有中药、针灸、拔罐、刮痧、推拿、小针刀等,各种不同的疗法各有千秋,但大多数疗法也有其不足之处,故笔者认为不同联合运用,取长补短,临床效果更佳。另外,在肩周炎的临床诊疗中应强调“治未病”的思想的重要地位。应为许多肩周炎患者早期对其重视度往往不够,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前来就诊时大多已经错失最好的治疗时间段,从而增加了治疗难度。故应加强宣教,引起重视,及早干预治疗,从而可能缩短病程,达到更佳的疗效。

通过查找文献发现目前的临床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目前临床研究文献中对于肩周炎的辨证分型及分期治疗的研究相对较少;(2)疗效评价缺乏统一标准,且大多采用评估量表,具有一定主观性目前缺乏简便、实用价的客观依据;(3)目前中医治疗肩周炎多以临床报道为主,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观察;(4)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倾向于综合治疗,但是目前尚无文献表明,不同疗法的组合方案,何种组合最佳。故如何进一步优化方案,从而达到综合治疗的目的,仍是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36570.html

上一篇:[转载]肌肉流失:个体衰老的警示灯
下一篇:[转载]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2 0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