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我看《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主题版第2稿)

已有 5633 次阅读 2007-11-16 07:59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

我看《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主题版第2稿)

 

黄安年文  发表:20071116

 

新一轮的中学历史教材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深远的进程,也是涉及要不要改革、如何改革的颇具争议的讨论,90年代末是这场改革的酝酿,新世纪开始起把步,现在已经进入广泛的试验和完善配套阶段,教材改革涉及教材体制、教材内容、教材编写、教材出版与销售、教材审订与纠错、教材实验风险、高校招生考试等一系列的改革。以为可以一帆风顺、没有阻力、没有挫折、没有反复是不现实的,问题在于我们要不要坚持改革方向、要不要与时俱进。在历史课程改革上,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我们需要在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期推动改革的步伐更加健康,不坚持改革所谓坚持马克思主义等于是一句空话。

 

《我看《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主题版第2稿)》文写于2001年的2月,距今已经六年多,学术交流网/中学历史教材/2002年5月24首发,作为改革进程中的回忆,现在发表在博客上。

 

************************************************************************

 

我看《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主题版第2稿)

 

黄安年文 发表:学术交流网/中学历史教材/2002年5月24首发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的制定和逐步完善需要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征询意见、教学试验、积极慎重多次修订。现在看到的这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主题版第2稿),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于200128修订的。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说明,这份《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所含信息代表本项目组在发布之日的观点,并将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笔者的意见也仅就这份《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见解提出一管之见,随着课程标准的不断修订,也会有新的思考。

 

 

(一)关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总体评价

 

我以为和以往修订的教育部颁布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这一次课程改革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力度很大,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然教材改革需要逐步推进,如果广泛听取意见后作进一步的修改,并且在局部地区试验中不断地完善,相信中央所指出目前“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的状况,会得到迅速地改进。

 

一. 和以往教学大纲相比,历史课程标准新在对于课程结构的处理上不是刻意强化而是相对淡化了历史学科各科体系。注意避免以论代史倾向,强调寓论于史,尤其是通过历史主题的学习形式来组织课程和教学,更是一种创新的探索。这一点在目前强调很有现实意义。

 

一来,旧的学科和课程体系影响较深,弊端也比较明显,而新的学科和课程体系众说纷纭,一时难于统一,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改进。

 

二来,在强调克服目前课程内容难、繁、多、旧现象的情况下,淡化历史学科各科体系,突出学习主题有利于解决这个突出的矛盾。

 

二.拟议中的历史课程标准,新在力求克服目前存在的课程内容难、繁、多、旧现象。课程标准所选择的内容较大程度上改变了难、繁、多、旧中的难、繁、多现象,至于“旧”的问题有所改变。

 

造成难、繁、多、旧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和以往在课程结构上过于强调历史学科各科课程体系有关;和现行教材的重论轻史倾向有关;和大学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的“中学化”有关;尤其是和教育和教学观念、内容和方法的相对滞后有关。而现行课程标准在克服“滞后”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三.拟议中的历史课程标准新课程目标符合初中生的特点。在根据认知特点和初中生年龄特征大幅度改革单一的教与学方式,强调学会探究式的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方式,为多元的生动活泼的教于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将大大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学活动安排得当则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四.拟议中的历史课程标准,新在突出强调科学性、时代性和可读性。课程标准强调了求真、求实的实事求是精神和科学态度。强调要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强调教科书的行文力求避免成人化和过于专业化。

 

五.虽然本课程标基本体现了“前言”中阐述初中历史课本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部分内容尚需作些做进一步修改和调整,请见具体修改建议。

 

 

(二)关于世界现代史内容部分的修改建议

 

  1.切实处理好世界近代和现代史划分的界标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学术见解属于学术争鸣范畴不能政治化。在处理这类学术问题争议时,应当认真汲取历史上的负面教训,多听各种不同意见。目前学术界极大多数学者主张将20世纪初或19-20世纪之交作为世界近代和现代历史划分的界标,认为这样的划分更加确切地反映了世界现代历史和20世纪的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更加确切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以及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地位。当然也有个别学者坚持如果不以1917年十月革命作为近代和现代世界的划分的界标就意味着对十月革命意义的否定。

 

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错误行政干预的深刻历史教训。193489联共(布)中央书记斯大林、基洛夫、日丹诺夫《关于“近代史”教科书提纲的意见》,提出了自1871年巴黎公社后“资本主义开始衰落”的论断,这一主张现在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并给世界现代史学界的研究“滞后”带来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严重影响。

 

我在这里所提的是目前在课程标准内容的文字表述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现象。如标准说:“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但又提到“20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通过学习,初步了解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总趋势。”这就存在近代和现代世界历史按照社会制度变化来划分和阐述国际关系格局、经济发展、科技文化时又依照20世纪的划分的不统一现象。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而我们的课程内容受制度分期的制约却将爱因斯坦放在近代史部分来叙述,大概是考虑到他的理论成果是在1917年前提出来的,这就明显的不合情理。再说从课程安排来考虑,如果将现代资本主义兴起的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内容也放在世界现代史部分来叙述,则会更恰当些,这样学生在一个学期里可以集中学习和比较近代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异同,也可以集中学习和比较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为了解决有关世界近代和现代历史划分界标意见分歧的难题,需要更加广泛地研究各种意见,而不要急于定于一尊。建议可否考虑采用这样一种也许可以为各方接受并且又使师生各自理解的表述:“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20世纪以来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总之在这个问题上多听不同意见并没有坏处。

 

2.关于世界现代史部分内容的具体修改建议

 

导言部分:

 

关于资本主义的提法和近代不相衔接,近代部分说“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第19页),而现代部分只说“20世纪资本主义”(第23页),建议改为“20世纪现代资本主义”。

 

“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起伏发展的历史,20世纪资本主义经历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第23页)。建议改为:“世界现代史是现代资本主义在起伏中继续发展的历史,20世纪资本主义经历了多次严重的经济危机,进行了不断的自我调整和改良,经济有了新的大发展”。

 

“世界现代史是国际关系及战略格局演变的历史”(第23页),建议改为“世界现代史是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历史”。

 

关于(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部分:

 

“概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和意义。”(第23页)可考虑改为“讲述罗斯福的故事,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政对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通过‘国会纵火案’等事例,揭露德意日法西斯暴政的罪行”(第23页),可改为“通过反犹恐怖事件等事例,揭露德意日法西斯专制暴行”。

 

关于(三)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第24页)

 

可考虑增加(5)通过纽伦堡和东京审判,了解法西斯侵略累累罪行。

 

关于(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部分:(第24页)

“简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可改为“简述战后美国超级大国的发展变化”。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作用和意义”可改为“简述欧洲联盟的由来、发展和影响”。

“简要论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原因”可改为“简述战后日本经济强国的崛起”。

 

关于(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变化部分:(第25页)

“简述戈尔巴乔夫改革和90年代初苏联剧变解体的原因”宜改为“简述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和叶利钦资本主义转轨”。

可增加(4)“以‘柏林墙’倒塌前后为例了解东欧剧变和90年代东欧国家新变化”。

 

关于(六)亚非国家的独立和振兴部分:(第25页)

可增加(4)“通过新南非的出现,了解种族隔离制度的终结”。

 

关于(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部分:(第25页)

2)“以科索沃战争为例,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可改为“以前南斯拉夫地区冲突和科索沃战争为例,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3)“简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后最好加上“和全球性社会问题”。

建议增加(4)“通过海湾战争和90年代对伊拉克制裁看美国单极霸权图谋”。

教学活动建议中在“如人口、资源、环境、毒品、和平与发展等问题”中,加上“犯罪、爱滋病”。

 

关于(八)科学技术和文化部分:(第26页)

1) 后半部分“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其意义”宜改为“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酝酿、兴起、发展和影响”。

建议增加(4)“当代世界有影响的宗教流派”。

这一学习主题中的“文化”实际上讲的是文学和艺术,并没有体现学术思想文化,请考虑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在中国现代史部分有“社会生活”学习主题,可是在世界现代史部分缺乏相应的学习主题,包括物质生活的现代化、民族化,城市化,社会生活结构等。

 

在世界近代史部分有不少对历史人物的叙述,可是在世界现代部分只出现“列宁的故事”、“罗斯福新政”、“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就20世纪历史影响而言,印度圣雄甘地这个历史人物是不应忽视的。

 

 

(三)关于第一部分前言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修订意见

 

1. 关于一、课程改革的背景部分:(第1页)

“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历史学科体系”,宜改为“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各门历史学科体系”。

“内容繁、难、多、旧”, 宜改为“内容某些繁、难、多、旧现象”,

 

2. 关于三、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第1-2页)

在阐述初中历史课程要四个有利(即“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改变”,“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有利于评价功能的转变和评价目标、评价方法的改变”的后面,可考虑加上“初中历史课程要有利于优良学风及文风的培育”。

 

3. 关于四、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部分:(第2页)

“学习主题的确定,一是要考虑到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注意历史学科的时序性和逻辑性”,可考虑修改为:“学习主题的确定,一是要考虑到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注意历史学科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以避免强调学习主题而严重忽视对历史系统知识的基本了解。

 

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部分:(第3-4页)

鉴于历史在基础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历史课程日渐受到削弱的现象,应有专门段落阐明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及其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4页“确立国际意识”可考虑改为“确立全球意识”。“通过历史学习”后宜加上“应逐步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外部世界”一句话。在“进而增强吸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自觉性”后面可加上“通过中外历史学习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增强忧患意识和加快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紧迫感。”

 

 

(四) 关于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世界现代史除外)的意见

 

 1.中国现代史部分:

 导言部分(第13页)“找到了”应改为“走上了”。“50年来”应改为“50多年来”。

 

(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部分(14-15页)“列举大陆与台湾关系....”,宜改为“列举台湾地区的发展变化,大陆与台湾关系....”。

 

(五)“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中的“国防建设”有无必要如此突出请仔细考虑,不宜将军事发展单列。可考虑列为“外交成就和周边睦邻关系”,多讲写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含中苏(俄)、中印、中日、中越、中朝中韩关系等。

 

2.世界近代史部分:

导言部分(第19页)这一时期“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世界一体化阶段”中的“一体化阶段”慎用。

 

关于(三)“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部分:(第19-20页)

内容标准(2)的早期三次资产阶级革命,应让学生了解主要过程。建议表述为:“简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主要过程,通过《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三次革命的意义。”

 

关于(四)“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部分(第20页)教学活动建议的(1)和(2)的设计思路重复。(1)“通过列表,概括美国南北矛盾的主要表现,初步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观点。”这一设计不妥。宜从联邦统一和州权分离的矛盾角度来设计,因为在南北方战争中联邦统一是高于一切的。对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估计要恰如其分。

 

关于(七)“第一次世界大战”部分:(第21页)“(2)讲述萨拉热窝事件,了解突发事件人类和平的威胁。”建议改为“讲述萨拉热窝枪声,了解巴尔干地区突发事件对于人类和平的威胁。”

 

关于(八)“科学与思想文化”部分:(第22页)“(1)简述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这里将爱因斯坦这个现代科学家放入近代是不妥的。

 

 

(五)关于课程实施建议部分的修订意见

 

 1.教学建议部分:(第27页)

历史课本作为“本本”坚持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述的准确性是尤为重要的。尊重和维护历史事实是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离开对客观历史真实的尊重和维护,也就违背了实事求是精神。第一段“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统一,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可考虑改为“做出客观、准确的叙述和评价。坚持寓论于史,力求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的统一。”

 

“提倡历史教学形式多样化和现代化”一段,建议加上“专题口碑史料整理”这样的形式。

 

2.评价建议部分:(第28-30页)

教材既是师生教与学的依据,也是师生进行学术批评的产品。应当说明即使课程标准正式制定和颁布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订,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及时调整,欢迎来自教学第一线教师和社会各界的批评意见。

 

3.教材编写建议部分:(第30-32页)

“(2)教学内容选取几项原则”中,最后一有利于,建议加上“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正确了解世界的过去和今天,引导学生尊重......”。

 

                                    黄安年  2001年2月24

 

(说明:2001224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学术会堂3层会议室,召开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座谈会。参加研讨会的有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何毅亭、中共中央宣教局副局长柳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教育基础教育司课程处处长沈白榆、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袁贵仁、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刘新成、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陈理、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师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鲁振祥,张诚,张树军、中共中央党校教研部教授谢春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桧林,刘宗绪,黄安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叶小兵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成崇德教授、北京教科院历史教研室主任张桂芳老师、西城区历史研究室主任齐渝华老师、北京四中历史教师李明赞,张汉林、以及北京师大史学所,法政所,出版社等近30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朱汉国教授主持了研讨会。我在会上就世界现代史部分发了言,现在发表的是当时发言内容的基本框架,发表时做了一些文字加工。

 

需要强调指出,正式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并在少数地区实验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我在文章中所提的又有不小的变化。一个在实践中不断修订的、开放的课程标准,对于推进教材改革是不要的。笔者的上述意见,只是抛砖引玉,作出积极参与教材改革的个人意见。笔者衷心期望我们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会越改越好。黄安年  2001年6月7

 

[2002年5月24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于20017月颁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月出版。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主题版第2稿)相比,《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有了重要的修改和补充。笔者的上述意见并不反映对于《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评估,但是作为课程标准讨论进程的回顾,笔者2001224的意见仍然有值得思考之处。黄安年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材/2002年5月24首发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8月16首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1150.html

上一篇:我的新疆行的博文目录
下一篇:也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学科体系(2002年)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