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2月20日中国青年报,刊出一篇“华西村亟需从能人经济向现代治理转型”的文章,显示华西集团截止2017年3月止,总资产541.26亿元,利润总额为0.5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7.83%,指出“华西村办企业不仅要谋求产业的转型升级,更亟待‘能人经济’向现代治理转型。这恐怕也是与华西村类似的村办企业的必由之路。”“能人经济”危及企业的生存已经弊病丛生。
这里,指出了“能人经济”的两个转型,一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是现代治理结构转型。以此对比民办院校的发展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价值。民办院校也正在经历办学层次与办学类型的转型升级和现代治理结构的转型,以求舒缓制约、良态发展。
2015年,我国民办高校734所(含独立学院275所),在校生610.90万人,是2003年的7.5倍,其中陕西省9所民办本科在校学生人数92071人,分布如下表所示:
学校 | 培华 | 欧亚 | 外事 | 西译 | 西京 | 思源 | 国际 | 服装 | 交通 |
人数 | 15911 | 13141 | 13658 | 12979 | 13431 | 9144 | 8423 | 4226 | 1158 |
建校 | 1984 | 1995 | 1992 | 1987 | 1994 | 1998 | 1997 | 1995 | 1994 |
办学最早的是西安培华学院和西安翻译学院,分别是1984年和1987年。这9所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均完成了从自考助学升级为高等职业院校、再升级为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升级过程,并且一开始就定位于地方性、应用型,当然是否做到位那是另一问题。
在陕西民办学院中,西安翻译学院的创始人、陕西民办教育的一个奠基者丁祖诒是著名的“办学能人”。丁祖诒先生,1939年出生于江苏洪泽一个仕宦书香之家,1957年高考以接近满分的成绩位列江苏前三曱,惜乎政审不达标。文革后结束8年的劳动改造,担任西安石油学院外语教研室主任。1987年,在西安翻译工作者协会“外语联合培训部”的基础上成立西安翻译培训学院,丢掉高校教师的“金饭碗”,踏上民办教育的拓荒之路,也翻开了“能人教育”的光辉一页。
丁祖诒在办学之初,以创办“东方哈佛”为使命,尽管颇有争议也不改初心。他率先提倡自有校舍办学,首开全国范围招生之先河,为民办教育奔走呼嚎。提出“让无助者有助,让有志者成才,让奋进者辉煌”的理念,感动了多少学子,恪守“不做学商,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公益性办学方向”,从而树立一帜。2009年,在媒体上提出“高尚教育”的理念,其灵魂是以生为本,不做学商。丁祖诒是民进党员,于2012年辞世。其后,由跟随丁先生办学20年并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丁晶,任西译学院董事长,她秉承丁先生的遗愿,坚持“取之于学,用之于学,不做学商”,在陕西省第一个明确表态将该学院申报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个人不求回报,坚持公益性办学道路。近年来,该校捐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累计超过1000万元,是少有的一笔七彩光。丁晶是农工民主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
西译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陕西民办高等学校在建立现代大学教育制度,推动现代治理结构转型,当前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一是明晰产权关系,二是建立现代治理结构,三是培育有效的管理组织。
陕西省民办高等学校(不含独立院校)在产权制度上大致有三种主要的模式,一种是有如西译学院由丁祖诒个人出资举办逐成规模而建立校董事会,第二种是合伙人出资举办经产权关系变更而形成教育投资公司,由公司作为校方资产的代表,第三种是企业出资举办。这是在举办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模式。我国民办教育在回报上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前者有投资人,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存在营利分红,可以上市,但不能进入国民教育系列;后者只有出资人,没有企业性质的董事会(宜称为理事会),享受教育优惠政策,不存在营利分红,是进入“普通本科教育”系列的前提条件。对非营利性学院,又分为求合理回报与不求回报两类。从目前的运行状况来看,“合理回报”没有继承的法理依据,经过世代交替,非营利性学院最后会成为不求回报的社会公共教育平台。在产权制度设计上目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非营利”性质使社会资本难以进入民办院校,使其长期经受资金短缺的煎熬,虽有不少呼声希望开一口子,但要从学校获利在世界上也难有先例。社会上的助学机构,常称的补习班,其学费收入已是民办高校的两倍。新东方、学而思等上市机构,已办成全国性的联锁店。二是有的民办院校长期接受国家专项拨款,多的已超过1亿5千万,由此形成的固定资产是独立建帐,长期下去可能形成所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三是民办院校的招生指标是国家下拨的刚性指标,其学费收入如何界定,能否界定为学校的经营性收入,香港将学费收入定为政府拨款。这样,有可能形成“公办民营”的模式。中国的民办教育几落几起,其产权结构的演化是值得研究的轨迹。是动力系统,还是马尔科夫过程。
民办高校现代治理结构的建立,当前大致有三件事。一是建章立制。管理制度建设,本质上是划分权限范围,制定工作流程,要处理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矛盾。二是高效的运行机制。建立适宜的运行机制,本质上是处理稳定性与效率的矛盾,含计划、流程、执行、评价、监督和绩效考核。三是建立扁平而高效的管理组织机构。这是一般的管理理论所描述的内容。作为学校,与一般管理理论相区别的就是一句话,“以教学为中心”,其完整叙述是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中,以教学为中心工作。“以教育为中心”实际上是没有工作中心。以教学为中心,也决定了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有人讲“以教学为中心不是以教务处为中心”,也有人讲“教务处是天下第一大处”,这两种观点还在争论之中。
推动治理结构转型与运行的是学校三级管理组织机构,只要是学校就必定建立得有类似的机构,问题的重点是培育管理队伍。“办学以师为本”,高校的成长依赖两支队伍,一支是师资队伍,一支是管理队伍,管理队伍也是育人之师。目前,民办高校的管理队伍的主体,多是刚毕业不久的年青人,不少是自己学校培养出来的,其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其中成长起来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其学养、水平、素质、能力、品格,都需要进一步培育提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