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鹿原,西俯咸宁,东临蓝田,南承终南,北至灞川,尽南北四十里。灞水流经原下,位灞陵之南,故又称“霸上”,古名“首阳山”,俗称“长寿山”。沛公还军霸上,即驻白鹿原北原刘家营。白鹿原自古是骚人墨客旅游驻足之地。唐朝诗人白居易《城东闲游》,云: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
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原上有汉三陵(薄太后、文帝、窦皇后的陵墓),高祖刘邦侧室、汉文帝的生母薄太后的南陵位于原上名镇狄寨镇西,左望其夫高祖刘邦的长陵,右望其子文帝刘恒的灞陵。汉文帝刘恒及皇后(写窦皇后的电视剧有《美人心计》)同茔异穴的灞陵,位于白鹿原北麓毛西村的“凤凰嘴”,襟山带水,形胜如凤凰展翅。狄寨是北宋天圣年间名将狄青征西时的营寨,周围各村多以当年狄青部将姓氏为名,沿用至今。
狄寨东北的霸陵乡西蒋村是作家陈忠实的家乡,他将描写关中渭河平原50年雄奇变迁的史诗小说,命名为《白鹿原》。
有人问我,白鹿原文化是什么?一时匆忙,仅说道:“勤俭持家久,诗书继世长”,无非耕读二字。有如白鹿宗祠第三进的后殿,悬中匾“世敦孝友”,有柱联:守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若进一步说到《白鹿原》承载的白鹿原文化,那就要说一说“白鹿书院”的演化,但这不是江西的白鹿书院,后者是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书院。
《白鹿原》小说中的白鹿书院和主持人朱长山先生的原型,是蓝田县清末举人牛兆濂主持的“芸阁学舍”。芸,一种草,又指油莱,阁,高建筑,芸阁意处卑怀远。芸阁,又是宋代著名学者吕大临的号,也是唐宋秘书省的别称。
自北宋陕西眉县人张载创立关学后,关学大儒即有宋代著名的蓝田吕氏四兄弟状元学者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等,大临为幼。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言简意宏,传颂不衰。吕大临,宋金石学家,先师承张载,后投二程求学,其创造的“合二而一”论,曾被杨献珍发掘、张闻天赞同,但受到毛泽东的点名批判。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四吕制定乡约,后世称为《吕氏乡约》。
吕家先祖是殷人姜尚,封地于汲,国号吕,故又名吕尚。其子孙入齐者为姜氏,留汲者为吕氏。吕氏一门书香传家,北宋中期,汲郡人吕通赴长安为官,任太常博士,因爱蓝田山水,举家迁蓝田桥村定居,四吕为其孙。吕大临兄弟读书讲学之地,建四献祠,又称四吕庵,后为吕氏宗祠,名芸阁寺。金毁于战乱,明成化十九年知县刘震在墓地中轴线南500米重建四献祠,祠后有芸阁寺,宋明时建有芸阁书院。
“四吕”家族墓地位于五里头村村北桃树园,吕氏宗祠遗址则在五里头小学内。校门右侧绿地立一文物保护碑,上刻“蓝田吕氏家族墓地”,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墓园由墓葬群及家庙遗址组成。绿地两侧有两棵苍劲的古柏,枝叶葱郁,枝干遒劲。牛兆濂(称蓝川先生)有两首《芸阁古柏》诗,其一云:
历劫恩叨雨露深,压檐桑外绿成荫。
堂前岂为无桃李,谁共寒松不改心。
(下图照片来源于网络)
牛兆濂主持的“芸阁学舍”,在四献祠基础上拓修而成,撰有《芸阁学舍记》,并在芸阁讲授理学8年。解放后成为五里头小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学舍原房已破败不堪,拆除后于中、后院间盖就两层砖混教学楼。教学楼东边,是吕氏宗祠——四献祠遗址,西边是芸阁学舍遗址。有一张民国老照片,是1934年芸阁学舍讲堂前80多人合影,现那座讲堂已不存在。能渡过历史烟尘的是那两棵苍桑古柏,见证了从四献祠到宋明芸阁书院、再到清末民初芸阁学舍的变迁轨迹。前些年蓝田县文物局将散落的石狮、石羊、石条、柱础、碑座收集保存,拟将五里头小学迁移,在原址建纪念馆。这才有了《白鹿原》小说中的白鹿书院。
从小说中的白鹿书院走向当代现实中的白鹿书院,是2005年6月28日,由陈忠实与白鹿原上第一所高等院校联手创建的白鹿书院举行了成立的庆典仪式,院长为陈忠实。莅临庆典的有作家丛维熙、张贤亮、熊召政、晓雷、京夫、叶广芩,评论家肖云儒、畅广元、李星,书画家陈少默、苗重安、崔振宽等。
近十年后,牛兆濂的曾孙牛锐怀远动念,在白鹿原畔田家坡村整体搬迁改造后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建成了“芸阁书院”,名似“芸阁书舍”。《白鹿原》中传承《吕氏乡约》的白鹿宗祠,建于蓝田县前卫镇杨木寨村何家沟的山梁上,现是白鹿原影视基地。宗祠门外八字砖墙刻联:“祖龙津通民安乐;离德光昭物露春。”第一进,有五副抱柱联,门厅内柱楹联,曰:“高天厚地献奇,星斗图书山水画;光宗耀祖垂训,衣冠礼乐圣贤言。”第二进正殿悬匾“滋水環青”,第一排柱联,曰:“宗祠对名山,祥瑞上腾万丈焰;门前环古水,彩练直涌百川雄。”第二排柱联,曰:“珠玉深藏富贵家;车马往来文接武。”除匾文雅外,柱联虽俗却也乡味浓郁。陈忠实《白鹿原》中的白鹿仓,现建于狄寨镇西通往樱桃沟的路边。大致是晚清白鹿仓的位置。清末民初,“仓”这个行政建制曾在关中地区短暂出现过,“仓”是一个比县小比镇大的行政机构,滋水县依次递辖白鹿仓、白鹿镇、白鹿村。现取其意,还是“谷满粮仓,白鹿原上”的缘故。白鹿原文化,薪火传承,历千载而神脉不变。
近年来,我在白鹿书院的那个学校,历任系主任、院长、副校长,主管教学,又12春秋。不少诗词的取境,大多来源于白鹿原。2017年11月,离开行政岗位,谨以此文怀念。回想玄妙香火、锦江渔歌、嘉定秋霞、兴庆沉香、皋兰山下、白鹿原上,或学或作,或悲或喜,也该静心思索,写点自己的文字了。
2018年,元旦喜临,感谢科学网,感谢众多学者同仁、酒朋诗侣、樵夫村姑、游侠大仙,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学业有成、事事如意。虽然像白鹿宗祠的对联俗了一点,但也真情味浓,也像“芸阁”二字,词卑怀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1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