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昌凤先生有《南轩吟韵》(以下简称《韵集》),付梓前我先读为快,感慨良多,浮想联翩。先生执鞭杏坛,春风化雨,拈管吟苑,笔走龙蛇,既是数学教师,又是近体诗人。数学是一种语言,诗词也是一种语言,前者有规范,后者有格律,其共同点是严谨。这也是作者所善长的。《南轩吟韵》选录作者近十年的律诗、绝句、词曲凡题目三百余篇,有的题目下有诗多首,如《一路诗怀上平十五韵》,略计诗词大概在四百首上下。可惜言长纸短,一些好的作品没有选录。
谈及《韵集》缘起,作者感叹“花甲年华未为长,浮生总是太匆忙。”幸好,“笔底风云差可遣,洞中日月自难忘。”才悟到“尘机消尽真如现,鸟在林间亲在堂。”(《壬寅年花甲初度》)于是,成书《韵集》,以答谢诸位学人诗友。
自唐将格律诗赋纳入科举,使唐诗宋词至宋达到巅峰,而自明、清以降,诗词不与科举挂钩,虽清康熙乙未年(1679年)曾恢复诗赋取士,也不能止其式微。然而,诗词生命力极强,有如清代诗人张问陶,在描述长江巫山十二峰时,说:“可怜十二奇峰外,更有零星百万峰。”在历史与文学的时间长河中,诗词的山峰绵延不绝。
大凡认为写诗的人,就是诗人。其实,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所以,古人云:“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也不是单个的文字、排列的词汇就是诗,尽管有某些崇尚后现代的解构派人士不同意。还是元好问在论诗中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不论长句短语,诗要有真淳感,贵在真率淳朴,道出诗的要义。
作者的诗词,论及国事、家事、天下事,也饱含真实、真心和真情。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一时一事。合为时事。《韵集》在《贺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讴歌:“南湖建党传星火,东海扬威争国权。鲜血换来新日月,彤云洗却旧山川。”又时逢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举杯祷祝,百岁春秋,庆贺党是“祖国繁荣拓荒者,人民幸福领头羊。”赞扬“雄飞寥廓须昂奋,不忘初心当自强。谁引脱贫寻梦路,百年依旧是康庄。”再“看鼎新革故,千帆争发;倡廉反腐,万水归流。妈祖开颜,紫荆溢彩,不忘初心大志酬。”(《沁园春 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七周年》)也是平民百姓对建国百年的真实期盼。
这并不是将诗词作为应时应景的工具,而是深深根植于作者爱的心田,又以心血浇灌。作者“自小就对近体诗词情有独钟,一本残旧的《唐诗三百首》伴我度过了横竹笛骑牛背的苦难童年”(科网博文《故人今夕又重来》)。随后一路走来,虽有“初遇南山手便牵,披风戴雨偌多年”(《辛丑女神节赠内人》)的回味,也发现“红袖扶来鬓已斑,难忘往昔共时艰”(《辛丑年生日自寽》)的岁月同度。如果知道作者在湘中紫阳河畔一山村中学十二年的蹉跎岁月,又八年异地苦恋,十年四次辗转迁移,应体会到作者“披风戴雨”、“难忘往昔”的甸甸沉重,和泪而书。所以,赠内人仅有两句“守身立业吾能静,教子持家汝更贤”,更显平淡纯真,却又掩不住内心是那样的火热。在他们分别八年后的那个栀子花开的季节,作者写下了四首绝句《重逢》:“八年离索任漂蓬,今夕相逢似梦中。执手灯前怜不尽,梨花带雨立春风”(《重逢》之一)。一年后同样的季节,作者又写下了再读《重逢》四绝,其一:“爱满青山情满怀,精诚凿得石金开。愿为檐间双燕子,相依相伴在瑶台”。 这种温情,只有过来人才能细微地看到“递来青眼千千意,消却愁肠点点轻”的真心相爱,体会到“同君半夜玩偷菜,携我三坊看试灯”的家融情趣《绮怀二首,写于三八节》。
立业教子,是家庭日常温馨的生活。多年来,“百味书中寻正觉,三更灯下探微幽。何缘山谷磨长剑,欲揽星河驾远舟。”终盼到“今日吾儿初试手,蟾宫折桂月当头”(《高考日送吾儿赴考》。这才有《高考揭榜吾儿签约北大有感》,以及三首同韵酬老鱼头诗兄的一贺、再贺、三贺。惟有的遗憾,在“高堂消息竟如何?几许霜风独自过。愧我萍飘成浪子,嗟兄流转似江波”(《母亲节寄意》)。以及无过失的自疚,“歧路千条思故土,家山万里梦沧桑。朝天遥祭三杯酒,愧未归来一炷香”(七律《庚子清明遥祭》)。再有绝句《秋夜怀父(四首)》,其四:“幽梦曾经过水田,禾花不见旧时妍。自从鹤驾西游后,一任荒芜十九年。”“夜梦还乡肠欲断,坟前。祭酒三杯泪一泉”(《南乡子 清明祭父》)。
这种可泣的无奈,是不少教师并不后悔的亲身体验。早在08年教师节时,作者就明志云:“欲近黄昏倍惜时,青山咬定志难移。不求桃苑花如海,百草园中拣数枝”(次韵钟炳先生《教师节感怀》(三首))。去年,又云:“三尺讲台人若雁,一园桃李树成林。孔门有似空门寂,无复名牵与利侵”(《辛丑教师节感怀》)。坚守桃李成林是教师的天下责任,也源于对教书育人近乎偏执的热爱:“一缕绿风穿榭过,千竿新竹出墙迎。人间此处春来早,万亩书田和雪耕”(《校园吟》)。校园春早,历来如此。
重教必定尊师。新世纪之初,作者赴京拜中科院梁国平先生为师,攻读计算数学博士,“一掬有情兼有义,三年寻道亦寻知”。《韵集》录《八十寽诞感赋二首》,又云:“单元有限情无限,岁月无痕心有痕。”其中“单元有限”一语双关,也指梁先生研发的用于力学工程计算的有限元程序自动生成系统,该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韵集》词曲类中,还有《小重山 过北京探望导师梁国平教授》,“今秋红叶艳,到京都。依栖有若鸟归途。”情深感人。
学坛如此,诗苑也如此。近年来,作者长游于中华诗词论坛楚天风韵版和香港诗词学会论坛福州吟韵版,怯感“初入论坛多盼顾,是中到处有高人”,也试“巴女蕉窗抒怀抱,痴儿雨夜写凡尘”,浸润日久毕竟个性张扬,“诗心寂寞知音少,酒胆张狂小令新”(《初入诗词论坛有感》)。诗人赞扬诗兄老鱼头,云:“引领风骚君早至,流连花月我迟归”,“自古惜缘如惜福,此生相守莫相违”(《寄老鱼头诗兄》)。又云:“曾经香港难为咏,除却中华不是烟”,“从今诗赋同君读,共沫春风莫计年”(《酬老鱼头诗兄和知鱼儿》),显然是嵌入了两个论坛的名字。在七律中,作者多与老鱼头“酬”、“次”、“寄”,而在词曲类中,又多与知鱼儿“次”、“依”、“和”。问君知鱼否,“鱼乐如何知?无有翻云手。相约相期坐西窗,共饮重阳酒”(《卜算子 次韵知鱼儿相约》),而且尽兴未央,“添杯饮到把墙扶。却问坛中佳酿尚多无?”(《南歌子 次韵知鱼儿》)反映出诗人们在论坛中强力而热情的互动和丰富多姿的唱和生态,当然不可或缺的还有不少这里未列名的诗词同道。
话到诗词圈,不能不提早年作者所在的科学网学人亭。《韵集》中提到的钟炳、燕清、湘明、绥阳、柏舟、郑融,均是当年学人亭的诗友。除柏舟是英语教师外,学人亭中词朋诗侣,多是理工科人士。《韵集》中的长调《莺啼序 端午随想》,应是2009年学人亭“端午诗会”的首玉。那次诗会是科学网上海内外学者诗人的盛会,诗词、新诗、诗评,荟萃一堂,令人回味。2010年1月科学网上有柏舟牵头举行“梅花诗会”,作者感到“常在江南梦里寻,琼姿撩我动诗心”,于是有七律《咏梅》,现录入《韵集》,可惜七绝《次韵酬柏舟兄折梅相寄(二首)》、《次韵再酬柏舟兄(二首)》、《次柏舟兄红梅花三韵兼寄绥阳兄(三首)》均未录入。《韵集》还录入《次韵燕清君冬韵岁末独步寻花》七首。早年在科学网上与昌凤兄唱和的还有学人卫军英。现在这圈人士大多在“湖边诗社”活动。应该提及的是,作者并不拒绝新诗,还有一些新诗发在科学网上,近年来,也有不少佳玉承现于此。大家怀念那段在“学人亭”的日子,相互交流、唱和,有一种十分难得创作氛围。“几时相约煮梅青。同诸子,重上学人亭”(《小重山 寄绥阳兄及诸诗友》)。
《集韵》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学人的奋斗历程和情感演化,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多是个体的内心映像。此外,集子呤咏的无论是山川形胜、禅院名阁、寻常巷佰,还是历史人物、四季时序、风花雪月,写作题材是现实的。这种内心映像,构成三个层次的诗景,一是由六根感官而生的与现实对应的心景,二是由心理意识而造出的并非现存的意景,三是超越直觉或理性而感悟智慧的禅景。诗词的素材来源于现实世界,但它展示的心理真实和营造的三景形象却是超现实的。所以能在不同的读者心中引起联想与共鸣,而使《集韵》成为真实的艺术作品。
作者曾说:“我尽可能使用现代口语入诗,尽可能不用典,不用冷僻字词,力求流畅,朗朗上口”,“所以,不妨这样说,我所写的诗词,只不过是借用诗词格律和词谱的旧瓶子,里面装的全是白话文。”朗朗上口,平易近人是作者诗词的风格。传颂千年的唐诗“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等等,不正是这样吗。然而,深读《集韵》,才感到三景无形,诗法无常,惟易不变。作者的诗词,也是先师古人,后法自然。从中可以看出先师的影响。旧瓶装白话,不是不典不雅,只是未读到深处。前面所引例句,大多不用典,但作者也有句句用典的“戏”作,如《辛丑九九消寒诗之九(食字韵)》:“铗弹只为无鱼食,抱璞荆山人未识。北海神鲲欲化鹏,西窗夜雨真如织。曾因鸡肋哭杨修,偶过苏祠思鲁直。已失崔卢旧世家,篆文犹记秦疆域。”还有以网络小说名入诗的,如《叠韵次酬老鱼头兄红尘谁是惜花人》。
《集韵》录《再题夜读杜牧有感叠前韵》,有云:“白发丹心忧国处,崇陵秋雨落花时”,体现了杜牧咏史抒怀、英发俊爽的诗风。“义山情与司勋梦,二水分流有所思”,述说李商隐与杜牧如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崇尚“小李杜”之情溢于言表。近千年后,有李商隐之风拂于黄仲则。作者也多有所习,常用“绮怀”为题来表达自身的情怀,如《次韵黄景仁〈绮怀〉十六首》。与黄景仁大致同时代的有清“性灵派”,可看出作者在诗的风格上也受到“性灵派”的影响,如《次韵张问陶梅花诗八首》。而在作者的博文《诗海拾贝(十六):乾坤清气惟诗也》中,明确表明喜欢“性灵派”三大家中赵翼五首《论诗》绝句所提出的文学创作主张,由此领略到先师的“为诗之道”,在万马齐喑中劈开一代新风。“诗海拾贝”共16篇诗论文章发表于科学网,这奠定了作者诗词风格的理性基础。
我自2008年上科学网,长年读到昌凤先生的诗词,让人感到眼前一亮,但要为《集韵》作序,也只能以管窥豹,勉为其难,不惧以陋见临风,抛砖而引方家雅正亦期先生再赐生辉碧玉。
陈绥阳辛丑腊月于西安交大二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0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