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位科技界的领导,在科学网博克上大力鼓吹H-index。
看到已经有那么多回复,这次就坚决不给你板砖了。这玩艺衡量平均水平的研究还可以,对于顶级水平完全不靠谱。
后来看到,事实居然不是如此的,居然误导了科学网的大部,遗憾!
正确的很少人知道,谣言/传言确实是满天飞,你看现在这世道就是这样的,很无奈。
干脆来一篇博文吧,尽管不会有人看。
借用别人的回复来做板砖:
[58]李伟 2012-9-9 22:24其实H index以及引用率跟拿诺贝尔奖之间是最没有关联性的。这个主要是因为学术评价的标准在不同的层次是非常不一样的!h-index以及对于评价普通科学工作者还是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对于诺奖获得者这种顶级学术牛人就不是太准确。远的不说,就拿做出石墨烯的两位教授,他们的H-index以及SCI引用次数在拿奖的时候都不算非常出色(跟普通的物理教授差不太多,3000-4000次)!而物理领域,引用次数上万的大有人在!其他的领域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H index是考察的论文影响力,诺奖考察的是研究的学术贡献;这两者有相关的地方,但是又不相同!论文影响力是一个显性的洞悉,但是学术贡献包括显性和隐形两个方面。比如某篇论文解决了学术界困扰多年的一个难题,它的价值马上就会得到学界的承认。但是引用一下子还上不来,这个起决于有多少人从事这个领域,以及这篇论文对该问题解决的彻底程度!如果是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那次后的科学家就不需要再做后续研究了,这样以来引用自然就会少!很多重大学术成果都有类似的现象,而这样的重要且特殊例子都不是H index和Sci citation能够涵盖的!所以纳米第一牛人,哈佛大学的查尔斯 里博虽然论文引用傲绝群雄,但是一直没有那诺贝尔奖,估计今生也没有指望了!发现碳纳米管的日本科学家也有很高的论文引用记录(据说原始论文单篇过完次了),但是拿诺贝尔奖也惜败于石墨烯!
我觉得科学不能用数量来衡量,应该用深度来衡量。
举一个反例把:
附一个某科普图书的宣传来回答你的问题:
史上最富有创造性的数学家——黎曼。
他奉行恩师高斯的座右铭,宁肯少些,但要成熟。
黎曼生前只发表10篇论文,却是很多领域的开拓者。
他提出的黎曼猜想是数学史的不朽谜语,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数学猜想。
首先,好的科学家不光是他们能否发表几篇由美英国家控制的顶尖杂志的文章所确定。
当然,要当好的科学家,在这些杂志发文章很重要。但是,这不等于发了这样的文章你就一定是最好的科学家。相反,不在这种杂志发文章的人,不一定就成不了一流的科学家。
例如,阿瑟-刘易斯得到诺奖的文章,就是发在现在已经不是很有名的《曼彻斯特学派》。而李特和莫里斯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文章,却没有正式发表,只是剑桥大学的讨论稿。其实,那些顶尖杂志的文章,最少有90%以上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
所以,衡量一个人的影响,成就和贡献,应该是全面的,而不能是片面的。香港的许多大学,就是片面的追求发那些杂志的文章,大陆现在也学这一套。这种做法,有其优点,那就是比较透明,比较有可比性。但是,这种做法却压制了一些最有原创性的研究,永远都拿不到诺贝尔奖。
这也许不是“大器”,而是“二器”判别标准。
一流的工作,或者很早就被承认,或者根本在有生之年没有承认,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就是如此,在他活着的时候,大陆漂移几乎被人忘记,甚至被取笑,后来才发现那是对的。还有孟德尔。
当代的科学研究,雇佣军成为主力军,应当为雇佣军做类似于流行歌曲排行榜那样的东西。然而,很可惜的是,雇佣军终归是雇佣军,似乎成不了大事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611199.html
上一篇:
英国奥运封神榜配额已出,奖牌贬值下一篇:
斯坦福前化学系主任Zare教授:如何评价研究者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