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hurw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thurw321

博文

发芽的菜就不能吃了?芽苗菜都有哪些,营养价值几何? 精选

已有 11872 次阅读 2017-7-28 17:0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营养, 食品安全, 食物, 蔬菜, 发芽

发芽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凡是还有生命力的植物,都要发芽。人家植物也要繁殖嘛。发芽就是无性繁殖。但是发芽了能不能吃呢?我们都知道,土豆发芽了会产生龙葵素,这个是有毒的,土豆变绿了就不能吃了呢。那其他的蔬菜水果呢?是不是发芽了都不能吃?这个就要分别来说啦。


一、哪些蔬菜水果发芽了还能吃?



其实我们日常就会吃到很多发芽的蔬菜水果。我们统称芽苗菜。比如蒜苗,这是大蒜发芽了。再比如豆芽,这是黄豆发芽了。都很好吃嘛。其实不止这些。中国人吃芽苗菜都3000多年了,可不是今天才开始吃啊。


专业点说,芽苗菜分为两种,一种是种芽菜,就是种子直接发芽。这个不属于繁殖,属于发育。种子里的养分就是芽苗的能量来源。这包括绿色大豆芽、豌豆芽、萝卜芽、荞麦芽、香椿芽菜、苜蓿芽、红豆芽、蕹菜芽、小麦芽、大麦芽、花生芽等。



另一种叫体芽菜,就是利用植物的根茎等发育成的。这个就算是无性繁殖啦。


这一种要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嫩芽。香椿芽、花椒脑、柳芽、栾树芽、龙牙楤木、刺五加芽、苦荬芽、苣荬芽、胡萝卜芽等。这些大多是从茎上长出来的嫩芽,也有从胡萝卜这种根上长出来的。



第二类是芽球。比如芽球菊苣、大白菜芽、甘蓝芽等。它们的特点就是一个球一个球的。这些大都是在采收蔬菜以后,根继续留在土壤里,残留的根茎叶之间就会生出一些小球。就是芽球了。



第三类是幼梢。包括枸杞头、佛手瓜梢、守宫木梢、菊花脑、马兰头、薄荷脑、豌豆尖、辣椒尖、南瓜梢、冬瓜梢、甘薯梢、土人参梢等。所谓树梢嘛,这些大都是植物顶端的小嫩枝了。茶叶又何尝不是幼梢呢?



第四种是幼茎。有石刁柏(芦笋)、毛竹笋、姜芽、蒲芽(草芽)、碧玉笋(黄花菜)、荷、蒌蒿薹等。这就是植物幼嫩的茎了。其实竹笋也是一种芽苗菜。



二、芽苗菜有什么好处?


第一,芽苗菜一般质地脆嫩,比较好嚼,尤其适合牙口不好的老年人。比如像豆芽香椿芽这种,脆就很容易咬断,嫩就水分多很容易嚼碎。


第二,芽苗菜比一般的蔬果更卫生。尤其是自己在家生的芽苗菜,因为普通的蔬菜需要喷洒很多农药化肥,而芽苗菜就不需要。这是因为芽苗菜生长周期短,很少感染病虫害,就不需要农药。芽苗菜一般从种子或者根茎上直接长出来,直接利用已有的营养成分,也不需要施肥,只要浇水就可以了。所以,芽苗菜是最干净卫生的蔬菜。




第三,芽苗菜特别有营养,比一般的蔬菜营养要高。首先,本来蔬菜种子根茎里的物质一般为高分子,而要生长芽苗菜,必须分解为小分子。这样就更利于吸收。其次,发芽还会产生一些特殊的营养物质,比如维生素的含量会比蔬菜高很多。蛋白质的含量也特别高,而且特别优质。



第四,芽苗菜还有一定的医疗作用。比如麦芽,一直是中医里的一味药。每一种芽苗菜都有自己独特的营养成分和医疗效果,例如荞麦芽苗含有芸香甙,对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枸杞的嫩茎叶可治疗夜盲症和干眼病;香椿芽水煎剂可治疗皮肤病。绿豆芽黄豆芽也是药呢。



三、怎么烹饪芽苗菜呢?


因为芽苗菜非常嫩,而且很鲜,所以做汤是极好的。由于芽苗菜非常卫生干净,焯水以后凉拌也很好吃。如果喜欢吃热菜,可以采用蒸的办法。涮火锅也很棒。其实芽苗菜和普通蔬菜一样,怎么吃都可以的啦。



四、那有没有不能吃的芽?


当然有。土豆发芽是最常见的毒物。其中的龙葵素毒性很大。除此之外,花生发芽虽然没有毒,但是很容易出现黄曲霉菌感染,其中的黄曲霉素也是剧毒。但是大多数芽苗菜还是无毒可以吃哒。还是很好吃的哟~



参考文献:


1、冯玉珠,刘晶芝,闫峰.芽苗类蔬菜的种类和食用价值[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418-5418.


2、李春琳,张甜.芽菜类蔬菜的发展动态及其展望[J].北方园艺,2003(2):12-13.


3、张德纯.体芽菜及其营养[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02):48-4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76008-1068493.html

上一篇:由“皮鞋珍珠”看明胶那档子事,这奶茶还能不能喝了!
下一篇:你喜欢日语吗?那你怎么不来译之网翻译,翻译几篇就是大神水平!
收藏 IP: 36.102.236.*| 热度|

8 黄永义 梅卫平 徐树良 文克玲 陆玲 郭战胜 张莹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