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and law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angujushi "我将痴心空对月,醉看落花总无情"

博文

少一点学术歧视

已有 3108 次阅读 2013-9-23 11:5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少一点学术歧视

----秋眼看学术系列文章之七

 

学术歧视之所以在我国学术界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除了潜生于国人血液中的“面子意识”之外,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前我国学术评价体制过于急功近利,只关注眼前利益而很少顾及学术的长远发展。

 

■ 刘长秋

 

与近年来广为媒体关注和报道的就业歧视一样,学术歧视绝对更是个值得关注和重视的社会不良现象,尤其是在我国正在大力提倡科教兴国,并已越来越重视学术研究的宏观背景下。当前,伴随着我国学术体制越来越向功利化方向发展,学术歧视已经成为风行于我国学术界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其社会负面效应日甚。

 

以之前在学界偷偷摸摸进行但现在却由于被过度纵容而颇有些公然为之色彩的办刊收费为例,实际上,据笔者所知,在所有违法收取版面费的学术期刊中,绝大多数学术期刊都不是平等地向所有作者收取版面费,尤其是法学期刊;而是采取看人下单、区别对待的歧视政策:对于那些大牌学者、知名教授、官员学者,不但不收版面费,通常反而会给予比较高额的稿费,以换取其对刊物的进一步支持;而对于那些没有高级职称,也没有多少知名度的、尚处于奋斗阶段的学者(甚至也包括大部分没有收入来源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则收取一定甚至是数额不菲的版面费。

 

当然,收费期刊的此一举动固然有其可以被理解的理由,尤其是在刊登大牌学者、知名学者的文章可以提高其刊物的引证率与转载率从而能够提升其刊物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而登载广大寂寂无名之青年学者的文章却只能属于为青年学者的成长交学费的情况下。但这一做法毕竟有劫贫济富、杀鸡取卵的严重后果,而且其中所显现出来的歧视意识不得不为我们所重视。

 

实际上,那些具有高级职称的大牌知名学者由于赶场子、“走穴”的机会比较多,而其身价也相对昂贵,所以基本上都属于学术界中的富人阶层,是被学术界培养起来、依理本应回哺学界的群体;而那些没有高级职称,也没有多少名气的青年学者则相反,由于他们的名气还没有打响,在圈里的人脉也比较受限,因而大都属于学术界中的穷人族或弱者阶层,是依理更需要学界扶持的群体。然而,版面费收取过程中的以上潜规则却显然将二者的关系完全颠倒了过来。这就好比剥夺了一个正在嗷嗷待哺而急需母乳的孩子吃母乳的机会而将这些母乳转而送给那些吃不吃母乳其实已无所谓的成年人一样(当然,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

 

作为一种赤裸裸的学术歧视,这种做法不仅极大地败坏了学术风气乃至社会风气,也污染了学术环境,恶化了学术生态,使得那些正在成长而急需要学界扶持的广大青年人“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甚至也主张了个别大牌学者挟文要价、耍大牌的不良学风。

 

更可悲的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和蔓延已经使得学术歧视成为麻木和侵蚀学者良知和正义感的一剂毒药。部分知名学者尤其是一些平日里开口闭口都离不开公平正义的法学教授甚至也受屁股决定脑袋的限制(因为他们根本无需交费),开始认同甚或支持这种具有明显歧视性质的办刊收费现象。

 

当然,学术歧视在我国的表现远不限于版面费收取过程中的潜规则,还体现在很多明文制度方面。例如,申报项目和课题方面,青年科研人员往往需要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推荐,且不能申请重大甚或重点项目;在课题评审或奖项评定方面,青年科研人员更是难以做评审专家——即便其已经在某些学术领域崭露头角甚至已成长为某些新兴领域的权威!甚至在讲学发放课酬时都要考虑职称与影响的差异。

 

学术歧视之所以在我国学术界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除了潜生于国人血液中的“面子意识”之外,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前我国学术评价体制过于急功近利,只关注眼前利益而很少顾及学术的长远发展。学术期刊需要争“核心”、扩影响、保地位,学术项目需要看影响、讲社会效果,而学术单位的人员构成也需要在对外竞争与评比中显现出“三高”(即高学历、高职称、高影响)人员多的优势……而在很多人甚至可以说是大多数人的眼里乃至心中,高职称、高学历、高影响的大牌学者与知名学者显然才更有能力胜任这样的要求。

 

其实,关于这一点,笔者并非完全不认同,只是感觉很多时候我们的体制和做法太过一刀切,也太过拘泥于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原因在于,那些没有高学历、高职称,也没有多少学术影响的青年学者未必就一定没有同样的能力,其作出的成果也未必一定不会产生名人或大牌学者之研究成果所能够产生的社会效益。

 

实际上,给年轻人足够信任、让所有学者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并不难,也绝算不得是什么苛求。因为很多时候,年轻人需要的其实真的不多,可能只是一种自己体现自己被尊重了的形式,也可能只是一次简单而公平的、能够让其感觉到其受到了公平对待的机会。

 

 

 

《中国科学报》 (2013-09-23 第7版 观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4211-727139.html

上一篇:上海为救助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立法真得很好
下一篇:代孕的行政规制模式研究
收藏 IP: 203.95.6.*| 热度|

4 曹聪 王启云 赵新超 zhxftcl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 0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