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ywol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ywolf 探寻,经历和感受这个世界的美

博文

博士最后一年的论文答辩与日本交流 精选

已有 8834 次阅读 2021-11-16 11:18 |个人分类:学术经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本文发表在公众号“学术漫谈”,一个分享原创学术经历经验和观点的地方,文章相关配图也上传于此公众号,欢迎关注。

博士的成长和历练在于读博整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经过几年的长期积累,才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与转变,这个过程中混杂着兴奋、紧张、高兴、忙碌、迷茫、甚至暂时的失落。这篇继续前面几篇,系统而详细的记录我读博士几年的经历。

接着上面一篇,继续我在博士最后一年的经历。由于在清华科研交流的进展比较慢,我就决定先回到意大利的学校进行论文答辩。出发之前,我已经把论文发送给了几位审稿人,这样能够尽早收到他们的审稿意见。顺便说一下毕业论文,我把以前做过的工作以及发表过的文章都串在里面了,为了让正文部分简洁一些,繁琐细碎的信息都移到了后面的附录里面。

整本论文洋洋洒洒300多页,参考文献150多篇,可以算做一小本书了。博士毕业之后,还真有几个没怎么听说过的出版社联系我,让我把毕业论文做成书出版,但我对此并不感兴趣,因为博士论文的研究领域又窄又深,即使出版成书估计也不会有几个读者。记得一位审稿人还专门评价了论文所引用的那么多文献,说引用得详实全面,这在工科论文里面算多的了,这些其实都是我博士开始前几个月的工作。

我回到意大利的实验室,继续整理一些以前的实验数据,同时完善几篇期刊论文的初稿。距离论文答辩还有几天的时候,我把准备好的ppt给导师试讲了一遍,感觉还可以。答辩那天,我穿上了博士这几年来最正式的行头,我实验室的人也是第一次看到我穿成这样,走过来告诉我说,你看起来棒极了。

那天有好几位博士进行论文答辩,他们的家人都从远方过来助阵,并准备好了在答辩结束之后好好庆祝,同时拿着相机到处拍照记录这美好的时刻。其中一家是专门从德国赶过来的,而我的家人此刻还远在国内,繁琐的签证政策外加这么远的距离,让他们无法跟我一起见证这一重要的时刻。我的论文答辩得到了专家组不错的评价,尤其是发表过的文章列表是对这几年工作的高度总结,还有一位专家评价说,从我讲话的语气中能明显感觉到我对这个研究领域的热爱。

那天我激动了整整一天,晚上回想起这几年来的各种经历,一幕幕就像电影片段一样,很庆幸在这几年时间里,走过了很多地方,也跟很多人合作共事。这种多样性和多元性,深刻地影响了之后我对于生活和工作的选择。博士这几年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要做好科研,仅仅work hard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work smart,能高效解决问题协调资源并作出最优化选择,此外,还需要各种people skills来跟同行和非同行交流合作。有了以上这些依然不够,还需要对研究有持续的热情和兴趣,即使遇到重重困难,也能坚持下去。 

然而这样的激动很快就过去了,一觉醒来第二天,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我又在紧锣密鼓的安排接下来要做些什么,此时距离最后一年的奖学金结束还有几个月。我想到了一位在日本的教授,这几年来一直跟我有合作,可以趁着有时间,去他的实验室参观访问一下。我把这个想法大胆跟导师讨论了一下,导师也十分支持。

就这样,我准备一切手续文件和签证,很快就来到了这位教授在鹿儿岛大学的实验室。教授非常热情,帮我联系住的地方,把我安排到了大学的guest house,这里住着不少国际学生和访问学者,我还在这里结识了一位从伊朗过来的学生,周末的时候跟他一起出去转转。日本的房间都不大,天花板也比较低,我在里面待时间长了受不了,所以周末不去实验室的时候,我一般都会去外面走,体验观察日本社会的角角落落。

有很多让我震撼的事情,举个具体例子,我房间的日历上面详细列着每月每天在外面收什么垃圾,居然有二十多种不同的分类,后来我在网上查才知道,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型岛国,所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浪费,把回收循环利用做到了极致,这值得很多国家学习。

周一到周五的时间,我跟上下班一样,按时到实验室,做几个小型实验,这些实验是我来之前就跟这个教授讨论商量好的,他和学生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实验需要的材料,所以实验做起来很顺利。中午的时候,教授经常带我去品尝周边各种有特色的日本餐,我也学到了不少日本的饮食文化。比如很多餐馆门口都有用蜡做的菜单食物的逼真模型,做得非常精致,足以以假乱真。另外我发现这里的人吃饭不剩食物,把碗盘里面都吃的非常干净,尤其是装米饭的碗里面,居然连一粒米都不剩,这让我肃然起敬。

教授也给我安排了一些学术交流活动。首先我给系里的师生做了个学术讲座,讲讲我这几年的研究。其次,教授邀请我一起去参加另外一所在东京的大学的学术研讨会,这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起了个大早去赶飞机,接着换乘地铁到达学校,参加完一天的研讨会之后,又在晚上飞回来,非常紧凑。

我在这里待了只有一个多月,但是增长了很多见识,无论是学术的还是非学术的,这样的经历也让我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这些是长期待在同一个实验室所无法提供的。此外,我在这边做的实验,由于之前规划得好,数据没有一点浪费,正好可以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后来就用这些又写了一篇文章,这是我博士期间最高效的一篇文章了。

后记愿我这些真实的经历给在学术路上的同行带来鼓励和启发,博文相关图片上传于“学术漫谈”公众号,这里记录了学术人生的经历、经验和感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7935-1312635.html

上一篇:如何让博士最后一年更加充实?
下一篇:博士毕业前后的学术思考与定位
收藏 IP: 67.182.21.*| 热度|

12 宁利中 黄永义 张晓良 范炳辉 袁有录 王飞 陈南晖 肖雄新 路鑫民 李万峰 孙颉 柏延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