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ywol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ywolf 探寻,经历和感受这个世界的美

博文

如何让博士最后一年更加充实? 精选

已有 8141 次阅读 2021-11-3 11:54 |个人分类:学术经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本文发表在公众号“学术漫谈”,一个分享原创学术经历经验和观点的地方,文章相关配图也上传于此公众号,欢迎关注。

博士的成长和历练在于读博整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经过几年的长期积累,才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与转变,这个过程中混杂着兴奋、紧张、高兴、忙碌、迷茫、甚至暂时的失落。这篇继续前面几篇,系统而详细的记录我读博士几年的经历。

这次通过自己的经历来说明博士研究的最后一年,怎样才能安排的更加紧凑过的更加充实。之前详细介绍了玛丽居里奖学金以及培养一名博士的成本统计, 在那里提到玛丽居里博士项目只提供三年的奖学金,而一般三年时间很难完成博士论文进行毕业答辩,所以我申请了学校的奖学金,覆盖了博士的第四年。

在博士进行了三年半的时候,我已经完成了博士项目的绝大部分任务,尤其是做出来的结果和数据,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已经足够堆积成一篇完整的毕业论文了。而我这几年发表过的文章,加上几篇正在写的文章,已经足以填充毕业论文的大部分框架了。

具体来说,我博士第一年发表的那篇综述文章,修改扩充一下就可以做毕业论文的引言和文献综述部分的章节了。我在几篇论文中用到的公式推导,误差分析,以及实验装置的设计加工和搭建测试,可以作为论文的方法部分。之前完成的大量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数据,可以分成几章来组织毕业论文的结果和讨论部分,这样才显得有条理并且不臃肿。我唯一需要新加进去的,就是最后的结论和展望部分。

这些使得我对准备博士毕业论文没有什么压力,我也就这个话题跟导师聊过好几次,导师很清楚地知道我这几年做出了不少东西,所以一点也不担心。但距离奖学金结束还有大半年的时间,如果只用来写毕业论文等待答辩的话,有点浪费时间。所以我跟导师沟通了这些想法,尤其是提到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很想去其他研究组去深入交流交流,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

导师是十分支持的,当然这些也都需要有资金支持。所以我们讨论都有哪些选择,其中一个是导师正在参与的另一个玛丽居里项目,专门支持欧洲研究人员去中国短期学术交流。上一年我导师自己亲自去清华大学交流了几个月, 我如果感兴趣的话,今年可以过去。

导师给我讲了讲他过去交流的情况,还顺便给我秀了他钱包里的几张人民币。在交流期间,他在清华大学附近的一个旅馆住了将近两个月,我很难想象在旅馆里住这么长时间,成本高而且空间小,住起来也很单调。虽然语言不通,但他细心观察深度体验这里的一切,比如为了能品尝到地道的中餐,他经常跟随人流去一些很多人进进出出的餐馆,这些受本地人欢迎的餐馆在他看来一定比较正宗。但有一次出现了意外,他随着人流来到了一家火锅店,看着图片点了几个菜,当服务员端上来要涮的薄肉片之后,他以为这东西跟切成片的意大利烟熏火腿Prosciutto差不多,就拿起来要直接往嘴里放,惊得服务员大喊no。

我同意了去清华交流一段时间,一是可以正好在国内过一次春节跟家人聚聚,二是也想通过交流深入了解国内高校的情况,三是在交流期间争取写完毕业论文。虽然这些理由都很充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事情多多少少有些奇怪,一个中国人代表欧洲科研人员来中国学术交流,我这是要体验逆向文化冲击吗?

带着一大箱行李,来到北京,好久没有见到街道上熙熙攘攘这么多人了,所以既亲切又激动。来到这边的研究组,我了解学习了他们在做的研究,也给研究组做了两场学术报告,让他们了解我在做的研究。同时,我跟这边的教授商量可以在这边做些什么,最终我们确定了把当前实验台的一个实验段可视化,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我花了不少时间查资料,分析计算设计,然后联系可以加工的厂家。当然所有这些研究属于额外的研究工作,我也没有打算把它写进毕业论文里面。

除此之外,我一有时间就写毕业论文。很快就把论文写得差不多了,但是这边设计出来的东西,什么时候才能加工出来,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我好几次从加工厂家那里得到消息,这个装置的交货日期要不断推后,因为加工难度比想象的要大不少。我的毕业论文导师也很快提供了修改建议,于是就很快定稿,并且发送给了几位在欧洲的评审人。

我最终决定,为了避免被动的等待,先回去论文答辩,答辩完了还可以再过来。就这样我在北京待了两个多月之后又回到了意大利。从这些经历可以看出,有很多因素可以让博士后期的科研生活更加充实紧凑。首先是主动寻找并把握机会,其次是提早计划安排,再次是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调整计划,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有限的时间。

后记愿我这些真实的经历给在学术路上的同行带来鼓励和启发,博文相关图片上传于“学术漫谈”公众号,这里记录了学术人生的经历、经验和感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7935-1310725.html

上一篇:在德国的两任室友趣闻
下一篇:博士最后一年的论文答辩与日本交流
收藏 IP: 67.182.21.*| 热度|

6 褚海亮 董超强 黄永义 刘立 冯兆东 刘继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