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发表在个人公众号“学术漫谈”,一个分享原创学术经历经验和观点的地方,文章相关配图也上传于此公众号,二维码见文末。
我已经在学术论文润色这条路上走了很多年,也走过了很长的路,以至于这条路的起点已经开始变得有些模糊了。这次梳理并记录一下我在这条路上的经历和一路所看到的风景。
最开始的开始源于我对英语这门语言的兴趣。高中的时候,我才开始接触新概念英语,并且一下子就扎到里面无法自拔了,发现每一篇小文章都特别优美,内容也有意思。每天中午当别人午休的时候,我去图书馆学习一篇小文章,并做完每篇文章后面的习题,同时看看讲解。就这样一年之后,我的英语单科考试居然到了全年级第一,还因此拿到了一份小小奖学金,而在这之前我的英语在这所重点中学从来是排不上名次的。
大学里面我对于英语的兴趣没有减退,但看待它的角度发生了改变。我不再把它当做一门语言,而是一个载体,这语言承载着文化和习俗,承载着思维方式,承载着故事,承载着各样信息,极大的满足了我对于外面世界的好奇。所以当其他同学辅修金融和计算机的时候,我辅修了英语,在英语辅修的课堂上面,我有机会深度接触了大量的英文原版教材,内容非常活泼生动。
第一次写英文的文章是在本科毕业设计的时候,我毕业设计做的东西,里面有一部分被用来写成期刊文章,我硬着头皮写了方法和结果的部分。再后来申请出国的时候,各种留学文书,包括推荐信,申请信等等,都是我自己写完一遍又一遍的改,前后改了十几遍。
然而,我开始大量写作英文文章是在博士留学期间,我的导师非常积极的鼓励并推动我及时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且经常参加学术会议交流这些成果,所以整个博士期间笔耕不辍,写的期刊论文和会议文章,加在一起有20多篇了,今后有机会更具体的写写这些经历。这对于博士生来说已经非常高产了,平均每年4-5篇文章,写到后面的时候就越写越顺手,并且还经常跟审稿人周旋,回复审稿人的意见。最终的博士毕业论文,也洋洋洒洒写了将近300页。
后来就陆陆续续就有不同的期刊邀请我审稿,我也积极参与并大量审稿,从审稿人的角度去看别人写的文章,发现有的文章数据和结果不错,但是写作却干涩难懂,难以有效传递信息,并且大大降低了阅读的舒适度,而我无法替作者一句一句的去改,内心替他们着急。同时通过审稿我也发现,语言仅仅是文章最表面的一部分,即使英语为母语的研究人员,如果没有经过学术写作训练,写出来的东西照样没有逻辑性。
以上这些只是背景铺垫,看似与论文润色没有关系,然而正是所有这些背景和经历,为后来的润色修改论文打下了不错的基础,也让我发展起来持久的兴趣一直做下去。
我第一次踏上英文学术论文润色的道路,是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一家论文润色服务公司招聘兼职编辑,我尝试着跟他们联系了一下,很快通过了润色测试,他们开始给我分派文章。刚开始分派的文章不多,我改的仔细但也改的慢,除了修改语言也会加入一些批注,作为给作者的学术建议。慢慢的他们发现我改得挺不错,就不断的增加派稿量,然而我的时间精力有限,有些稿件只能拒掉。改得文章多了之后熟能生巧,我对作者常犯的错误非常熟悉,也知道怎样加强句子的表达,修改速度也提上来了。
高质量的编辑其实是润色公司最好的无形广告,一段时间之后,我能明显感觉到我负责的领域的稿件数量在增加,有不少都是回头客户。我也发现有些文章即使语言改得再好,最终也会被拒稿,因为内容和逻辑上面有硬伤。所以我给公司建议可以提供更加深层次的修改编辑,然而我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公司的管理人员其实没有学术背景也不懂学术论文,所以没法判断编辑是否在文章内容上面做了改进。
就这样做了3年多编辑之后,另外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一个初创型的润色公司,其创始人跟我一样有比较强的学术背景,谈了几次我的想法之后,我们一拍即合。所以我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了这个公司,由于公司刚开始不久,有很多事情需要从头开始做,所以每天干得热火朝天。由于有几年的论文润色经历,我承担的角色是业务经理,主要负责稿件润色业务,比如制定润色质量标准,招聘和管理编辑,润色质量控制,制定服务流程,管理稿件等等,确保整个润色服务流程化,并且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衔接。除此之外,每天还有大量的杂事需要处理,同时跟很多内部和外部人员开会沟通,有时特别紧急或者棘手的稿件需要我亲自处理。
为了突出优势,我们定位在学术型论文润色,而非基本的语言润色,这对于编辑的学术背景要求非常高,所以我花了大量时间测试筛选编辑。为了探索我们的质量优势,我把同一篇稿件同时送到好几个主流润色公司进行编辑润色,然后从不同角度来深度评估不同润色公司的质量,并写成了质量分析对比报告。公司一直处在发展期,所以我担任多个职务,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任何时间都可能需要回复邮件处理信息,即使出去度假都要带着电脑,我隐隐约约觉得这样很难长期持续。
如此将近两年之后,我决定离开,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公司朝着大而全方向的发展理念,我倾向于做得专而精,借助比较强的学术背景,做其他润色公司做不了的学术润色服务。其次我不喜欢过度商业化的业务推广与宣传,以及流水线式的批量论文修改,虽然市场上大多润色公司在这样做,但我想跟学术一线的科研人员有长期的交流与合作。
我对这两方面原因进行过很长时间的深入思考。对于第一个方面,很多文章的问题其实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即使语言经过润色过关了,依然无法发表,其深层的问题是句子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和衔接,更加深层的问题是内容构思与安排,怎样在文章中把各方面信息层层递进式传达出来,并且讲出一个前后呼应令人信服的story,这些问题是一般润色公司无法解决的。第二个方面来源于国外一些科研机构对于其科研人员提供的内部editing服务支持,当这些科研人员写好初稿后,不管是学术论文还是项目标书,都首先由他们研究所的专职编辑进行润色修改,然后再安心的提交或者发表。英语为母语的科研人员尚且有这样的服务,并且他们大多受过学术写作的培训,所以非母语的科研人员就更需要这种服务了,然而遗憾的是,这种服务在国内科研机构还是空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填补一部分空缺。
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 (代表作《红字》),要让作品读起来容易顺畅,需要在写作上面狠下功夫
所以我重新组建了更为精锐的编辑团队,做自己一直以来想做的服务,把论文润色与写作咨询培训结合在一起。除了提供更为深入的语言润色之外,还从学术内容和逻辑顺畅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调整和改进。此外,针对客户的需求和具体水平,提供内容构思的咨询指导和写作培训。对于那些特别想在学术论文构思和写作方面追求进步的作者,我会以他们自己的文章为实例,培训指导他们如何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的用英文写作,如何对文章整体进行构思,如何让前后逻辑更加一致紧凑,以及为什么这样改会更好等等,他们的进步也成了让我很舒心的精神回报。当然,我的客户群体较之前小了不少,他们很多是知道我在做润色的朋友,以及朋友介绍的同事朋友等等,但是彼此的信任度却要高很多,我与他们的合作也长期而深入。
从首次踏上论文润色的道路到现在,已经八年多了,一路上经历了不同的风景,我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在不断的调整和改变,但是对于学术写作和修改润色的兴趣和热情,却一直以来只增不减。很感恩我在这方面的兴趣,经过如此长期的磨炼变成了一种可以服务帮助他人的能力。这种能力甚至在我工作的部门的年度评估中也被注意到了 "Yahui has a rare talent to write very techical documents that communicate complicated technologies in clear and concise language that is easy to read. Revisions are minimal and regularly error-free."
图片来源于网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6: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