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ywol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ywolf 探寻,经历和感受这个世界的美

博文

在德国的两任室友趣闻 精选

已有 7115 次阅读 2021-10-25 09:48 |个人分类:学术经历|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本文发表在公众号“学术漫谈”,一个分享原创学术经历经验和观点的地方,文章相关配图也上传于此公众号,欢迎关注。

博士留学期间的另外一个独特的经历就是可以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做室友,跟他们聊天,才发现人生原来可以如此不同,这些不同的视角能极大的开阔视野,让我能够挣脱原来的思维定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我明白这个世界是如此多元,科学研究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所以一连好几篇都来写博士期间的各样室友,这次是最后一篇,写写在德国期间的室友。

如果想短时间内深入了解一个人,那就跟他/她做室友吧,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和机会。大学期间宿舍四个人来自不同省份,但是相同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我们的背景经历和价值观都非常相似。这种情况在我留学期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有机会跟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做室友,并深入了解他们的人生故事。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博士毕业之后到现在,我再也没有跟别人一起合租过,也不再有这样的机会去深入了解陌生人了。 

刚搬到德国的时候,我住进了一个位于偏远市郊的老房子。这栋房子建于1776年(那是乾隆41年,美国建国之年),因为历史悠久已经被当地政府作为文物古迹记录在案,房东无法擅自拆除。维护这样的老房子成本非常高,所以房东就把这栋房子出租出去,租金用来维修养护房子。住在这跟美国同龄的房子里面,我感觉自己住在了历史之中。

这栋老房子上下两层,地下还有一间阴森昏暗的地下室,总共有三个房间,一楼那间房东留下来以备客人偶尔来过夜,二楼的两个房间一大一小都是出租的。房子虽老,里面铺的是很新的木地板,窗子也都是比较新式的双层隔音的,所以住起来很舒服。

起初我住在小房间里面,大房间当时还是空的。有一天房东过来告诉我说,过一段时间会有人住在那个大房间里面,我挺高兴的,正好有人来说话了。没过多久,我果然看到一个人提着大行李箱过来了,一问原来刚刚从印度尼西亚过来,是印尼一所大学的教授,来这边访问交流。

这个教授常常面带笑容,也非常健谈,每天晚上厨房就成了我们两个人的party,我俩一边做饭一边聊,做好了就坐在桌前一边吃一边聊,时不时还喝点小酒。这教授家里有五个孩子,说自己很喜欢小孩,将来说不定还要呢,我问他这么多小孩怎么带得过来,结果人家微微一笑,没关系,家里有保姆呢,一个不够可以请两个。他说在印尼,大学教授是一个待遇很好的职业,他爱人也不需要工作,他一个人的工资可以养得了这么多人。

这教授是做核能的,看来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核能相关研究吸引了不少国际学者。他常常跟我讲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各种活动,以及他如何跟一些国际组织交流互动。他跟这边的教授有合作,所以已经不是第一次来这边交流了,难怪他过来之后适应的很快。但是他只在这边待了几个月就要回去了,因为国内家里和学校有太多事情等着他去处理。

隔壁的大房间空了几个月就又住进来人了。这次是两个从印度过来的实习学生,他们还在读本科,就知道找机会来国外实习了,还跟我讲他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在网上找这样的实习机会的,不得不说印度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很超前,那阵还很少听过有中国高校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出来实习的,近些年好像才多起来了。

跟他们在一起,我有机会了解印度的教育情况。他们从大学开始,使用的教材都是英文的,所以英语这门语言已经深入到了他们的骨髓。不光说得溜,用词精准,就连思维和表达方式,都跟西方人很接近。他们通过各种全球网民都在用的社交媒体,比如facebook twitter等等,在网络上面跟全世界的人互动频繁,所以对各种热点都很熟悉。一次周末的时候,我看到其中的一位,手里捧着一本全英文的《乔布斯传》,坐在院子里读。

印度南北方差异非常大,各地一般都有自己区域性的官方语言,所以这印度学生告诉我,北方的人如果到了南方,有可能像到了外国一样,听不懂当地的语言,中小学一般也都是使用当地官方语言教的。一旦进了大学, 英语就可以把各地的学生联结起来,不光大学的教材是英文的,教授授课也是英文的。所以他们在大学里面学到的专业知识,各种定理和人名地名,都是可以在国际上直接使用的术语,交流的时候可以做到无缝衔接。不像我们,从薛定谔切换到Schrödinger,大脑可能需要那么几秒钟。

虽然我之前也偶尔吃过味道已经国际化的咖哩,但是这两个学生从印度带过来的咖哩,气味大大超过了我能忍受的极限。味道非常呛非常强,他们把洋葱切成小丁,放进一个带把的小罐子里面,有点像热牛奶的小锅把口收起来,倒点油然后加上那种咖哩粉,放在火上猛炒。那咖哩的味道,就像火药爆炸般,瞬间充满整个厨房。有一次我恰巧在这个时间走进了厨房,结果那个强烈的味道喷得我鼻涕眼泪瞬间交错,咳嗽不止,我赶紧冲出了厨房,深呼吸了几口外面的新鲜空气。从此以后,这两个印度学生特意跟我错开时间做饭,做饭的时候也紧闭厨房大门。

这两个印度学生形影不离,做什么事情都是一起去,但是两个人的性格差别很大,一个开朗活跃非常健谈,另一个有些拘束话也不多,一般是问一句才说一句。周末的时候他们很少待在家里,一般都是出去玩了,德国的团体火车票很便宜,可以极大的满足他们去周围各地观光旅游的好奇心,一直到周日的晚上很晚才回来。

我很羡慕他们在本科学习的阶段,就有这么好的机会,能够出来看看并体验不一样的世界。他们回国之后,我们就没什么联系了,但是多年之后,我在facebook上看到他们的状态,知道两个人都来美国继续学习了,希望他们距离梦想越来越近。

后记:愿我这些真实的经历给在学术路上的同行带来鼓励和启发,博文相关图片上传于“学术漫谈”公众号,这里记录了学术人生的经历、经验和感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7935-1309346.html

上一篇:在意大利期间的另外两位室友
下一篇:如何让博士最后一年更加充实?
收藏 IP: 67.182.21.*| 热度|

20 史晓雷 信忠保 郑永军 晏成和 强涛 张晓良 张江敏 郑强 文端智 王安良 孙颉 王飞 陈新平 段含明 鲍海飞 蒋大和 雷宏江 孙志鸿 康建 韦四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