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发表在公众号“学术漫谈”,一个分享原创学术经历经验和观点的地方,文章相关配图也上传于此公众号,欢迎关注。
博士留学期间的另外一个独特的经历就是可以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做室友,每个人的性格和人生故事都不一样,跟他们聊天,才发现人生原来可以如此不同,这些不同的视角也能极大的开阔视野,让我明白这个世界是如此多元,科学研究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
上次只讲完了留学期间的第一位室友,这次讲讲在意大利的另外两位室友。我从意大利室友那里搬出来之后,找到了一个在意大利的中国人家庭,他们正好有一间房子出租,我去看看也跟他们谈谈,觉得还可以,就很快搬过去了,让远在国内的家人放心了不少。
这次,我有机会深入了解意大利华人的世界。除了年轻一代的留学生,居住在意大利的年老的一代大多数来自浙江福建的几个乡镇。这些乡镇很早便有出国传统,不少人中学就出国了,年轻人基本都在国外,分布在全球各地,慢慢就在各地安家扎根,不少还会把国内的亲戚朋友叫过来,大家彼此照应。房东男主人,只有中学文化,却很真诚善良健谈,跟我聊很多他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看法,说在他们村如果哪家没有出国的人还会在村里被看不起。
他们刚出来语言文化不通,只能在中国人开的工厂打工。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一带中国人开的服装厂很多,雇佣很多中国人,工作报酬不高,工作时间却很长。这个男主人辛辛苦苦打工十来年,终于攒够钱在当地买了房子,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意大利语。慢慢的他不满足于在华人的工厂打工了,就开始从各种渠道找本地人的工厂,他很幸运,通过亲戚介绍来到一家面包工厂。由于他吃苦耐劳,少说多干,很快就赢得了老板的信任。
但还是能明显看出来他身处异乡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在国外这么多年漂泊,他却从来没有想要留下来,他不喜欢也不享受这里的生活,当初出国完全是因为没有其他选择,等挣够钱了他就要回去,而他的孩子想在哪里他就管不着了。他更喜欢周一到周五的上班生活,一到周末了就不知道干什么了,只能喝酒打发寂寞和思乡的情结。我周末经常出去旅游或者品尝美食,这些他从来不会感兴趣,他的生活工作和很多个人观点,让我觉得他所看到的世界似乎少了一个维度,很遗憾我无法改变他的视野,虽然我曾经尝试过。
意大利有两位新闻记者合写过一本书,书名叫《不死的中国人》,把这些在意大利的华人群体调查总结得细致入微,以消除当地人传统的偏见和误解。书中说很多意大利人常常能看到中国人举办婚礼,却很少见到举办葬礼的,他们就好奇这些中国人不会变老去世吗?其实很多在这里打工的华人,就像这个男主人一样,等到年龄大了干不动了,就回国了。他们大多以老乡和朋友的形式聚居,不太融入当地的社会,也很少愿意体验当地原汁原味的生活和文化历史美食古迹,这种景象其实跟在国内城市里的农民工很相像。等他们带着积攒多年的财富回国的时候,家乡人看到的是他们的成功和风光,但是他们在国外所经历的孤苦和寂寞,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我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后,就去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下的乌迪内大学交流了,同时在这边交流的,是我们这个玛丽居里项目里面的另外一个博士生,他从法国南部一所大学过来交流,但他是北非的阿尔及利亚人。我俩都住在学生宿舍,彼此非常近,所以有机会经常一起出去吃饭运动购物旅游。
从他那里我有机会了解到阿尔及利亚很多风土人情,感叹世界原来可以这么不一样。他说他们村子里面大家彼此都非常亲密,如果有人结婚,全村里面的人出动帮忙,并且前前后后要庆祝将近一个月,这在我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与现代都市忙碌得都没有时间结婚的上班族相比,这些人真的是时间的富翁。也可以看出,他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们的传统和文化感到自豪。
在那里,每个小地方的声誉,其他地方的人也都知道。他家所在的地方属于声誉比较好的,有一次他开车去外地,结果违反交规被警察拦下来了,警察一看驾照知道他是那个地方的人,就直接放他走了。我也问了很多去那里旅游的问题,结果他说不少城市,外国游客在白天旅游没有问题,但是晚上必须住在城市外面的旅馆,没想到还有这么严格的管理。
在周末的时候,我俩经常合租车去阿尔卑斯山里面玩,也去周围的城市里面逛,看到有中餐馆了,我就带他进去体验中餐,这些在他看来奇形怪状的食物,让他觉得好奇和好玩。他也会带我去体验非洲的食物,尤其是各种面饼。随着跟他的交流越来越深入丰富,我也慢慢感觉到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在向我打开。
他讲起很多东西来总是充满激情和信心,包括他自己的研究项目,他的交流和思维也都是非常明白直接,爱憎也非常分明,对于喜欢的东西愿意附上很大的代价。比如他喜欢骑车,阿尔卑斯山附近也有很多非常漂亮的骑行路线,他就花了大价钱买了一辆很高级的自行车,自己非常喜欢爱惜,还在研究将来怎么坐飞机的时候把这辆车子带回阿尔及利亚去。
在这所学校交流完毕后,我俩都回到各自原来的学校去了,但每年去不少地方开会的时候经常能够遇到,每次见面总是很亲切,至少要在一起吃一顿饭好好聊聊。
下次讲讲我在德国所经历的室友。
后记:愿我这些真实的经历给在学术路上的同行带来鼓励和启发,博文相关图片上传于“学术漫谈”公众号,这里记录了学术人生的经历、经验和感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