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发表在公众号“学术漫谈”,一个分享原创学术经历经验和观点的地方,文章相关配图也上传于此公众号,欢迎关注。
博士的成长和历练在于读博整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经过几年的长期积累,才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与转变,这个过程中混杂着兴奋、紧张、高兴、忙碌、迷茫、甚至暂时的失落。这篇继续前面几篇,系统而详细的记录我读博士几年的经历。
博士留学期间的另外一个独特的经历就是可以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做室友,每个人的性格和人生故事都不一样,跟他们聊天,才发现人生原来可以如此不同,这些不同的视角也能极大的开阔视野,让我有机会深度经历这个世界的多元,科学研究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
我刚到意大利的时候,在系里秘书的帮助下,很快找到了一个意大利室友,跟他一起住在两室一厅的公寓。每人单独一个房间,其他都是公用,公寓外面看着挺旧,但是房间里面的门窗家具都很新,也非常整齐干净,各种各样的厨具放满了几个抽屉。我刚去还闹了个笑话,欧洲很多房子的窗户可以多方向打开,其中一种是下面固定不动,上面向内倾斜一个小角度,我第一次看到窗户这样子挂着,还以为是合页松动了,就告诉我的室友这个窗户马上就要掉下来了,结果他哈哈大笑,给我示范了一下怎样以各种方式打开这个窗户。
我刚搬进来的时候,这个意大利室友就带我去熟悉一下附近的超市,买些生活必需品。他老家在意大利的撒丁岛,常常跟我说那里是多么漂亮,我一定要去看看,遗憾的是我到现在都没有去过那里,因为意大利旅游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他大约有三十多岁,很多年前来博洛尼亚大学上学,但是到现在还没有毕业,欧洲的大学宽进严出,一个学期选几门课程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有的学生忙于其他事情,可能一个学期连一门课程也不选。他告诉我他在学医,但是课程实在是太难了,所以都过了7、8年了,毕业还是遥遥无期。
但是我很少看到他读书学习,他每天的时间安排也跟我完全不一样。他说为了生活必须要工作,所以他每天骑着摩托车去一个酒吧打工,一般半下午的样子就出发了,一直到晚上11以后才回来,那阵我已经上床睡觉了。我早上起来后,他一般都在睡觉,而我下午回家后,他已经去上班了,所以我俩平时见不上面。他一般晚上回来后,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东西吃,有几次电视声音把我吵醒了,我就告诉了他,结果他马上做出改变,把电视声音调的很小,也把厨房的门关严了,在里面轻手轻脚做饭。
我有时晚上回家,看到他用完的餐盘还没有洗,就顺便帮他洗了,他还特意告诉我,不必帮他洗,放在一边就是了。他在周末的时候,会对房间进行大扫除,把所有的地方擦得闪亮闪亮的,从各种各样的抹布和清洁剂来看,他对做清洁是很专业的,不知道是不是经常清洁酒吧学到的。公共区域我俩各负责打扫一部分,有一次他把我叫过去,让我去看我擦过的镜子,说这上面留下来不少水渍,然后告诉我擦镜子最后一遍要用干抹布擦才能才干净,这是够专业的。
我已经搬进来好几周了也没有见他学过一次习,他苦笑着说那是因为他太忙太累了,这样的速度,估计再过几年也很难毕业。后来有一次见到他带回来一个女同学一起在家学习,不知他们是聊天多还是学习多。他的经济确实很紧张,经常月底的时候,有些大一些的开销只能指望下一个月了,即便是这样,我经常看到他周末的早上起床后,睁着慵懒的眼睛去外面的咖啡店吃早餐。
我在那里过了在国外的第一个圣诞节,他叫过来两个朋友,我俩各做了几个菜,他们对我做的中国菜非常的好奇,其实那阵我的厨艺还在萌芽状态。记得很清楚的是,他把长条面包切成两厘米厚的薄片,在平底锅里面倒一点点橄榄油,把面包片两面煎得黄黄脆脆的,然后用生大蒜在上面擦一下沾点蒜汁,吃起来味道非常棒。我们平安夜吃完聊完都已经快12点了,然后他跟朋友要去市中心的教堂。记得之前我问过他的信仰,他坚定的告诉我自己是有信仰的,我问他怎么没见他去教堂啊?他说一年去一次的时候,我都笑了。平安夜晚上就是他每年去教堂的时候,估计跟很多人一年去一次庙差不多。
周末有空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海聊,他的英语不怎么灵光,跟我正好还能练练英语,而我也能学学意大利语,他教起意大利语来,非常有耐心,经常用夸张的表情教我怎么发音,但是那个颤舌音我怎么学也学不会,他在一旁乐得哈哈大笑。聊起理想的时候,他说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去澳大利亚旅游,这对他来说是一个美丽遥远而又神秘的国度。几年后当我在新西兰的时候,我常常在想他是否距离梦想更加靠近了一步。
然而我很快发现,他有一个很亲密的男朋友,每到周末,就会开车过来看他,并且买一大堆日常吃用的东西。他也很快向我坦白说他是gay,那个四十多岁的看着有些粗糙的男的是他的男朋友。我先是心里怔了一下,然后觉得这也没什么,我俩相互不怎么影响,而且他人其实挺好的,也很干净。但是当国内的家人知道这事之后,他们产生了各种担忧,觉得这样很危险,让我赶快搬走,每次往国内打电话,都会问我找好下一个房子没有。为了消除他们的焦虑,我在这里只住了了几个月之后,就开始找下一个住的地方了。
后记:愿我这些真实的经历给在学术路上的同行带来鼓励和启发,博文相关图片上传于“学术漫谈”公众号,这里记录了学术人生的经历、经验和感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