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发表在公众号“学术漫谈”,一个分享原创经历经验和学术观点的地方,文章相关配图也上传于此公众号,欢迎关注。
博士的成长和历练在于读博整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经过几年的长期积累,才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与转变,这个过程中混杂着兴奋、紧张、高兴、忙碌、迷茫、甚至暂时的失落。这篇继续前面几篇,系统而详细的记录我读博士几年的经历。
在德国办理各种事情的时候,很多时候需要花不少时间研究明白具体的规则和流程,这些规则和流程就像德国车的设计,是一个高效可靠但又极其复杂的机器系统。虽然前期学习和适应需要不少时间,然而一旦你对整个系统熟悉了,就会发现它运行起来是如此平稳顺畅,只要遵守这些规则按照流程走,基本不需要太动脑子,非常省力省心。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得益于玛丽居里奖学金的资助,我有机会经常出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但是从家出发到会议地点的行程路线以及中间的各种衔接,则需要好好的规划,在意大利的时候我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规划,再订机票旅馆的,这些前前后后经常要花费好几个小时,会议的行程安排是让很多人头疼的事情。在德国的研究所,有一个专门的旅行办公室来为大家服务。
我只要告诉他们我的家庭住址,和会议地址以及时间就可以了,他们把这些信息输入进去后,系统会自动给安排出来一个最佳行程安排,有时还提供好几个选择让我来选,同时会给订好相关的机票和火车票。这个规划出来的行程究竟有多么详细呢? 举个例子,它告诉我早上7:32要从家出发,步行8分钟到家附近的有轨电车站,在车站等5分钟,坐上7:45的有轨电车,13分钟后到达中央火车站,用2分钟走到火车站5号站台,等待15分钟,搭乘8:15的那趟火车去法兰克福机场,...如此等等。
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流程安排的时候,心里一直有疑问,不知这样超细致的安排是否现实合理?心里不放心,我就自己额外准备了一个plan B 以防万一,结果最后回到家后,发现中间所有的环节都没有出差错。慢慢这样几次之后,我对这样的行程安排不仅信任度大增,还慢慢有了依赖感,也不再自己花时间精力去研究安排了,只要严格按照人家制定好的流程走就可以了。
我所参与的研究项目的管理和合作也是类似的,一个很大的项目,在规划的时候已经被分成了很多块,每一块都有专门的人负责。项目里面的每个人都心安理得的做好自己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不需要为其他部分操心,但是大家之间的合作依然非常紧密,既没有环节上的衔接空档,也没有工作上的重合。有些部分的负责人是只有本科学历的技术人员,他们甚至对整个项目的研究课题不懂,但却能把自己擅长的那部分做的非常专非常好,做的活也非常可靠让人放心。
所以我深刻认识到我短时间内所出的那么多看起来很漂亮的科研成果,我自己所做的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也就是最需要深入思考和分析的部分,其他的部分,都是项目团队的其他人努力工作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我的手脚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在这里能做的也会非常有限。所以我内心一直非常感激这些技术人员,在发表的文章末尾也会郑重向他们致谢,虽然他们不大会读我的文章。
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我的实验装置加工出来后,会有专门的拍照人员使用专业的相机来给这个装置拍照,我看到照片之后就知道这不是一般学生拍出来的。因为实验装置被放置在有特定背景颜色的底衬上面,对比度非常好,拍摄的角度能够捕捉到装置上的重要细节,并且旁边还放置了比例尺以示装置的实际大小,最后的照片像素点非常高,不管怎样放大都很清晰。所以我在文章里面介绍实验装置部分的时候,就直接把这张照片粘贴过来,不需要任何加工处理,节省了很多时间。
这种经历与我硕士期间的研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那阵我所在的实验室刚刚起步,所有的事情从大到小都需要我一个人去做,从设计搭建光学台,到调试台子再到最终的实验,甚至包括用来盖住光学仪器的防尘布都是我跑到布店里面去买的。我前前后后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最终能写到论文里面的却不多,所以有时候即使十分刻苦努力,科研也不出成果,这种情况下不要只怀疑自己的科研能力,从整个项目的规划管理以及合作的角度来找原因,可能更能解决问题。
在德国的时候也结识了不少从国内过来的优秀留学生,周末的时候大家经常在一起烧烤喝酒聊天,聊得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德国的科学技术。很多人出国前都想着来国外学到核心技术后,可以回国继续发扬光大,促进国内相关领域的发展。但是大家逐渐对德国的科学技术有了深入接触和了解之后,发现这个难度其实非常大,因为这里所有的核心科学技术,都已经跟其上下游环节和产业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环环相扣,这也是在德国特有的体制下很多年慢慢形成的。这些核心技术一旦离开了其上下游的非技术环节,就像一株植物失去了上面的阳光空气和下面的土壤水分,很难存活下来。
所以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常常感慨,尽管我们勤奋努力学到了德国的一些核心技术,要让这些技术存活立足并发展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制,才是核心技术得以存活的沃土。
后记:愿我这些真实的经历给在学术路上的同行带来鼓励和启发,博文相关图片上传于“学术漫谈”公众号,这里记录了学术人生的经历、经验和感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