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ywol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ywolf 探寻,经历和感受这个世界的美

博文

博士毕业前后的学术思考与定位 精选

已有 8448 次阅读 2021-11-29 10:14 |个人分类:学术经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本文发表在公众号“学术漫谈”,一个分享原创学术经历经验和观点的地方,文章相关配图也上传于此公众号,欢迎关注。

博士的成长和历练在于读博整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经过几年的长期积累,才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与转变,这个过程中混杂着兴奋、紧张、高兴、忙碌、迷茫、甚至暂时的失落。这篇继续前面几篇,系统而详细的记录我读博士几年的经历。

在博士的几年期间,我有不少时间来思考自己究竟对学术的哪些方面最感兴趣,并不断将其进行微调,这其实是一个深入了解自己和认识自己的过程。这些思考也帮助我在毕业的时候对以后的选择进行更加准确的定位,这篇文章主要谈谈这方面的思考以及选择。

首先是对于学术合作和科研管理的思考。我所参加的这个欧盟玛丽居里项目,从一开始就给每个参与者发了一份关于这个项目的所有正式文件,加在一起有几百页厚。我在没事的时候,把这些看似无聊的文件读了一遍,因为我很好奇这个项目里面的十几位教授是怎样建立起这样的合作的,不同的大学和研究所是怎样取长补短强强联合的,这些都在文件里面有明确的说明,就像合同一样。

这些文件非常详尽的列出了这个项目的好几百万欧元研究经费是如何分配的,具体到项目里面的每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地点的经费数目。这些其实是对于整个研究项目所做的经费预算,我目前的工作使得我对于科研项目基金预算非常熟悉,但是当时却对这些没有任何概念。然而,这些文件成为了我最早接触并思考项目经费与人员配置的萌芽,让我明白虽然每个人的研究领域都比较窄,但只要把不同的研究领域的资源结合起来,就可以搭建出一个构架,用来系统的解决更大的问题。 

随着项目的推进,我也有机会亲身经历并更深入的思考学术合作与科研管理具体是怎样操作的,也见证了好几个具体的成功的例子和失败的例子,这些让我更加深入的明白科研管理与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也对这些有了更大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我甚至参加了一个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的培训。当时我还在德国,在网上找到了一个在比利时举行的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的培训,就向导师表达了我的兴趣,结果导师也支持,很感激玛丽居里项目能够支持这样的培训。于是我坐了5个多小时的火车,穿越好几个国家,来到比利时,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培训,有理论也有实战演练,学员是来自周围多个国家年轻研究人员。这是我在科研管理方面的第一次系统培训,从来没有会想到,在多年后的今天我的工作一直在实践着当初的培训要义。

第二是对于自己所做的研究的思考。这几年的科研训练让我清楚的知道,博士毕业意味着具备独立研究的能力,但是我需要继续在博士研究的基础上深耕吗?我的博士课题的背景和出发点都是工程问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个工程问题被一层一层的剥开,到最内核的时候,在我看来已经成为一个物理问题了。当然物理是工程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是工程研究除了要解决物理问题之外,还有很多更加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些是我真正的兴趣所在。

想清楚了这点之后,对于下一步,我不打算沿着原来的研究问题继续深入挖掘了,我想去研究微尺度流动与换热的工程应用,比如能源领域,生物医学领域,化工领域等等,这样接下来可以走的研究道路一下子开阔了很多,会有各种不同的选择和合作的机会,而且研究方法也非常多元,既可以做实验研究,也可以进行数值模拟,还可以做一些理论分析。 

第三个经常思考的就是,下一步去哪里继续我的学术生涯。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也考虑的非常深入,首先我排除了意大利,虽然这里的人很热情,生活也很舒服,但是这里的学术圈基本还都是本国人,外国人在这里长期做科研的比较少,很多都是过来交流一段时间。而且意大利整体对科研的经费支持不够,导致科研人员很难申请到国内的经费,所以很多科研人员努力申请欧盟的科研经费项目。此外,意大利不是移民国家,整个社会对外国人还不够开放,那种国际化自由包容的气氛,估计只在米兰这样的城市才能体会到些许。

其次是德国,我博士的将近一半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我在这里的研究进展非常顺利,这边实验室运行和管理非常高效,研究经费也很充足,并且科研环境的软硬件配置都非常棒。其次,这里国际化程度更高,外国人比例一下子要高很多,不管是短期交流的,还是长期在这里以科研作为职业的。这些都为做科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除了科研和工作方面,从生活方面来看,德国物价偏低而且很稳定,社会福利也不错。 

但我最终还是把德国排除在外了,这里只总结一下主要的原因。第一,在德国这几年的生活,让我感到十分单调甚至有些压抑,这跟在意大利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德国社会整体的那种内敛让我感觉有几分沉闷。第二,虽然外国人不少,但还是少了那种对外来民族和文化的兼容包并,整个社会更加强调和突出本国和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似乎对外来文化的多样性没那么感兴趣,这也许是很多欧洲国家的共性。这些其实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风格特点和个人喜好的不同而已。

博士的这几年,跑遍了不少地方,也深度体验经历过了不少地方,这些经历让我对下一个未知的地方不但没有恐惧感,反而还有一种带着兴奋的期待。所以,博士毕业前后,我没有选择在欧洲继续科研,而是鼓起勇气放开胸怀,继续去探索那些还未曾到过的地方,继续体验不一样的经历,这些也让我的人生越来越丰富。

后记愿我这些真实的经历给在学术路上的同行带来鼓励和启发,博文相关图片上传于“学术漫谈”公众号,这里记录了学术人生的经历、经验和感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7935-1314331.html

上一篇:博士最后一年的论文答辩与日本交流
下一篇: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和收获
收藏 IP: 67.182.21.*| 热度|

14 杨金龙 刘立 科学网小编 张红光 黄永义 郑永军 徐耀 王磊 鲍海飞 邝宏达 张士宏 周阿洋 帅凌鹰 赵凤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