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ywol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ywolf 探寻,经历和感受这个世界的美

博文

德国VS意大利:科研与留学生活有何不同? 精选

已有 9792 次阅读 2021-9-13 11:22 |个人分类:学术经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本文发表在个人公众号“学术漫谈”,一个分享原创经历经验和学术观点的地方,文章相关配图也上传于此公众号,欢迎关注。

博士的成长和历练在于读博整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经过几年的长期积累,才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与转变,这个过程中混杂着兴奋、紧张、高兴、忙碌、迷茫、甚至暂时的失落。这篇继续前面几篇,系统而详细的记录我读博士几年的经历。

我在意大利和德国各结识了一帮非常棒的朋友,跟德国的朋友在一起喝啤酒的时候,大家很好奇在意大利是怎么科研和生活的;而跟意大利的朋友在一起啃披萨的时候,话题则转向了德国的方方面面。所以这次结合自己在两个国家的经历,对比一下在这两个国家科研和生活的异同,需要申明的是这些信息是基于个人的经历,无法代表所有情况。

1. 实验室管理

意大利的实验室在我看来,已经是管理维护的很有条理的了,大约有不到十位教授外加一些专职研究人员共用一个像工厂车间一样大的实验室,长宽高大概是100x30x8米的样子,各种大型机器都可以开进来, 里面不同位置摆放了好几个实验台,其中一个是小型风洞。整个实验室有两名专职技术人员,他们的办公室就像一个中型五金店,各种零件器械工具摆放的整整齐齐,要用什么东西很快能找到,除了精通各种硬件和水电连接,他们也会操作一些科研实验常用的软件,比如LabView。此外,定期有人来实验室检查并做基本的维护,比如更换暖气滤片之类的。

但是到了德国之后才发现,这里的实验室管理,完全在另外一个等级,以至于“井井有条”这样的描述都显得苍白无力。整个实验室或者说研究所在一个非常清晰的结构化管理模式下高效运转,这个结构从横向来看是细化的各个研究方向,而从纵向来看则有好几层,包括了设计,加工,组装,测试,分析和模拟,这些横纵紧紧交织在一起,能把很复杂的研究模块化,而且模块之间没有gap,连接和过渡非常顺畅。这样的模块网格也让处在非管理位置的专职研究人员,只要精通做好自己那一小块就心安理得了,所以很多同事上班和做研究的心态非常平和宁静, 以后通过自己的研究项目来说明这些是怎样在一起运作的。

如上一篇所述,这个研究所只有一位教授,教授下面有七八个不同方向的研究组,每个组里面都有一个lead,带领几个专职科研人员和硕士博士生,有时也有本科生参与进来。这些专职人员只有大约一半有博士学位,其他的仅仅是硕士或者本科毕业,但是他们的科研能力不可小觑。整个研究所有大概五六十人,但是有一半左右是专职技术人员,比如光是CAD制图的就有四个人,还有好几个人是专门做各种机械加工的,甚至连给加工出来的器件拍照都有专门的人。这么多专职技术人员,他们不需要思考具体的科研问题,估计他们也没有那个兴趣,却十分乐意服务专职科研人员。

让我惊奇的地方是他们有专门的数据库,来记录追踪各种无论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东西,包括各个实验台、仪器、工具等等,就连每个人去公共厨房里面倒一杯咖啡都要记录统计一下,所以我一度觉得这里的每一个螺丝钉都有一个独特的ID被管理的妥妥当当。这些看起来十分呆板无聊的程序,恰恰是德国人十分习惯遵守的,所以整个实验室管理的非常有秩序。

2. 性格和思维方式

管理风格的不同也能折射出德国人和意大利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差别。意大利人性格大多热情奔放,没有距离感,能很快跟陌生人聊成一片,即使在车站等车的功夫也能聊在一起;德国人性格谨慎收敛,即使内心的激动也可能被外表的平静所覆盖,德国的车站总是很安静,每个人在默默的做自己的事情,很少有人上前来攀谈。所以在德国,很多人在火车上面工作,因为很安静无人打扰,如果有人太吵了,很快会有人过来请其安静一些,更夸张的一次是我在火车上看到一位大妈,让坐我斜对面一位带着耳机听音乐的年轻人把音量调小一些。在意大利的时候,周一来办公室了,大家要花很长时间聊彼此在周末都做了些什么,而在德国的时候,周一早上来了也是简单的问候一下就开始投入工作了。

意大利人一般不太严格区分同事跟朋友,同事之间越来越熟悉了之后,也可以像朋友一样出去吃饭聊天,所以我下班后或者周末的时候,经常跟实验室的同事出去吃饭。而德国人一般把同事跟朋友区分得很清楚,同事是工作上的,朋友则是生活上的,这两个似乎不太有交集,所以很多人下班后立刻切换频道,去找朋友一起喝酒聊天。

意大利人的思维更加灵活一些,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应对,有一次隔壁办公室的教授带着我们出去吃饭,在狭窄的单行道上面找饭店的时候一不小心错过了,看到后面没车就马上挂上倒车档倒了回去,然后很得意的说这是创造性地使用单行道。德国人思维非常直接,一般严格按照各种规则做事,他们已经习惯了各种各样的繁杂规则,也愿意去遵守,我感觉如果有一天突然去掉了所有的规则,德国人可能就不知道怎么生存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公交车站的车牌,上面用非常小的字体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各种具体的情况,比如周三下午五点的那趟车不会经过某几个车站;另外一个例子,在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如果两辆车同时到达,则右边的那辆车有先行权,有一次我亲眼目睹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有四辆车从四个方面几乎同时到达,结果没有一辆车愿意先走。

虽然德国出了不少著名的哲学家,意大利出了不少著名的艺术家,但是在我这个机械工程研究领域,我意大利的导师的数学和物理底子要比领域的同行好很多,意大利的工科教育还是很偏重基础的物理数学等理论教育的。而我德国的导师,也许是偏向了实验加工和测试,从所发表的论文来看,所包含的基本理论都比较浅,我在德国实验室带过的一个德国硕士研究生也是如此。

3. 衣食交通

意大利地处南欧,气候非常好,物产也十分丰富,尤其是蔬菜水果,很多意大利菜用的是非常新鲜的食材,而且地中海饮食相对健康,很少有油炸的东西,所以我在意大利吃的非常好,这也非常正面的影响到了我现在的饮食方式。德国的饮食里面水果和蔬菜偏少,不少新鲜蔬菜水果需要从南欧进口,有些水果和蔬菜甚至比肉还要贵,估计这种情况在北欧就更普遍了。而且德国餐桌上很常见的香肠酸菜土豆泥,这些食材没有一样是新鲜的。所以我在德国的时候,很怀念意大利的饭菜。以外,我所在的城市卡尔斯鲁在德国西南部,在德国可能算气候相对比较好的地方了,但是跟意大利没法比,尤其是冬天阴郁多雨的天气容易让人抑郁。 

在意大利买衣服的选择非常多,有非常多的款式可以选择,并且很多颜色鲜艳奔放,不管是年轻人还是年长的,穿衣搭配都非常得体有活力,我甚至还买过一件紫色的夹克。德国的服饰相对就单调很多,而且很多颜色都偏深一些,尤其在冬天,在市中心放眼望去,大部分人的穿着都是黑色或者其他深色,让人感觉非常严肃。有一次跟朋友去德国的一个大卖场,我俩转了一大圈之后,都没买着什么衣服,就在附近吃了饭回去了。

从地域上面来说,欧洲的经济和科技中心主要集中在西欧,比如英国荷兰德国一带,阿尔卑斯山脉把意大利跟欧洲的其他地方隔开了,所以在意大利会觉得相对地处偏僻一些,去周围其他国家基本都要坐飞机,跨国长途火车虽然有,但是耗时不方便。以我的经历来看,这对经常出去参加学术活动多少是有影响的,而在德国的时候,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去趟法国或者比利时只要上火车就可以了,来回非常方便。

后记:愿我这些真实的经历给在学术路上的同行带来鼓励和启发,博文相关图片上传于“学术漫谈”公众号,这里记录了学术人生的经历、经验和感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7935-1303995.html

上一篇:从意大利到德国:在欧洲所经历的博士联合培养
下一篇: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和教太极的德国导师
收藏 IP: 67.182.21.*| 热度|

19 刁承泰 夏炎 孙东科 刘立 陈志飞 周军宜 黄永义 雷宏江 吴国林 王毅翔 周忠浩 强涛 杨顺楷 姚伟 郭炀锐 唐凌峰 文端智 张鹰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2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