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了两天药物分析大会,我参加的那个专题没有收到几篇文章,交流的也只有三篇,因为是和教学有关的。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至少专业技术很强的那些,在学校的学习是用来打基础的,走上工作岗位或者读研究生之后的自我学习能力,都是在大学老师的指导下,在以往课程的学习中,慢慢积累而来得,并不是说做科研的人就不会教学,也不是说大家投入科研就不会去教学,只是我们也想和大家一起探讨,药物分析的教学,就像一起探讨一个高效的分离技术或者一个灵敏的检测方法一样。虽说很多知识我们能看懂,不过背后的原理却并不是那么容易懂,老师是帮助你形成知识体系的,我并不赞同说大学靠自学,自学应该也是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从应试高中来的孩子们,能指望他们就自己立刻会形成么?总是要先告诉他们,这个就是鱼,才能跟他说怎么抓鱼吧。
有点扯远了。
本来是想说我眼中的药物分析的。这两天很多人都说清华大学程京老师的关于生物芯片与转化医学的报告很精彩,如果让我老妈来挺也会觉得精彩的,因为这和我们的生活相关,谁都希望能够早点检测出潜在的疾患,而他的生物芯片检测正是这样一个高效、灵敏的分析过程,因为我们看得到“用”,这是抓得到的东西,所以我们会很感兴趣。
其实我想说的就是药物分析也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同样也是一个转化,不过就是我们做前沿的很多,做新药的很多,做现在却不多。什么是现在?就像今天听的报告中,中药掺杂西药的检测,药材基源不同的检测,硫磺熏药材的检测等等。科学的东西为“现在”服务。很多人都知道硫磺熏不好,但是硫磺熏并不是纯粹为了药材好看,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人也有硫磺熏的做法,那么现代科学的作用就是去弄清楚到底怎样程度的硫磺熏蒸才是好的。至于金银花和山银花的争论,也需要留给分析仪器和传统的“眼”观去鉴别,这些都是为了保障民众生活的健康而做出的默默的科学研究。虽然药物分析中的药物是我们熟知的东西,分析是冷冰冰的仪器,可是连在一起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转化。
既然从这个角度看药物分析,那么简单说来,药物分析就是按照药典去分析药物的安全与有效;没有药典就要自己建立分析方法去评价药物的安全与有效,并且要保证方法是对的;而方法的先进程度则是随着具体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同样又转到了药物本身,我们的一切方法学都是围绕药物的“结构”进行的,因为结构-性质-分析方法,这是一条主线。抓住了这条主线,就抓住了药物分析,也同样抓住了药物分析的教学,一切都会迎刃而解,接下去就需要把概念和规范添加进去就好了。
可是为什么很多人对于药物分析却觉得难以转化或者转化的少呢?说一句大白话,就是现在大家做的很多是艺术,可是生活的进步需要的是技术,就这么简单。总是有人做艺术,也总是有人做技术,就像绘画,一开始是为了满足最原始的交流,然后才变成了一种意识的流淌。艺术的东西高高在上,所以我们总会很苦恼为什么药物分析转化的很少,但是再看看更多的药物分析技术,被朴实的解决棘手的问题,一直在转化,却很少被关注。
我希望这些被关注,尤其应该被教学关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提出假设并积极解决,而学生的大脑才会被药物分析的科研思路所训练,或者说才能慢慢的具有药学研究的特质,当然这也是从健康出发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