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News 服务职业科学家的传媒

博文

Science8月1日刊

已有 2118 次阅读 2014-9-9 17:02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分析文化流动性的新工具

 
据一项新的研究报告显示,一个有关过去 2000年来杰出人士出生和死亡所在地的数据集提出了对文化流动性的见解。通过将定量与定性观点进行整合,在本研究中所用的框架可能会促发对人文科学更有力的分析方法的引入——这些方法最终会揭示新的见解。为了更好地理解在其他复杂文化过程中疾病的扩散、冲突的兴起以及城市的演变,研究人员需要一种定量分析个人历史发展对社会实践影响的方法。先前对此做出的努力一直是定性或定量的研究。Maximilian Schich及其同事联合这两种方法,研究 2000年以来在欧洲和北美的文化流动性。作为一种在此时期的思想和技能流动的代理,他们应用了超过15万名著名人物的迁徙模式;这些人的迁徙模式是用他们的出生和死亡地点来代表的。Schich等人将来自像物理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这一数据集,揭示了某些地点随着时间改变的个体“吸引力”模式;这些模式偏差的历史相关性可用定性方法进行解释。将指定地点的死亡相对于出生进行绘图可帮助他们在不甚有吸引力的出生场所、长期有吸引力的地方与短期的悲剧性死亡地点(例如飞机坠毁或打仗的地方)之间进行区别。他们的方法指出了先前被忽视的特性(如在不同时间涌入巴黎的工匠人数的变化)。研究人员指出,在没有大规模可视化工具时进行这样的分析,需要有对大量不同数据的详细研究。他们提出,用他们的框架所揭示的连贯全球模式将有助于对有关预测下一步的生长、体型、距离分布以及更好地解读文化现象提供指导。
 
慢性疼痛重新连接脑动力神经回路
 
据Neil Schwartz及其同事的一项新研究披露,慢性疼痛会引起脑的某个区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在小鼠中的动力下降。慢性疼痛会在一种叫作甘丙肽的神经肽帮助下,让伏隔核中的神经元的连接改变,从而导致动力不足的行为。但是,研究人员还注意到,该影响可通过阻断甘丙肽的作用而被逆转。临床医生知道,在人类中,慢性疼痛、抑郁及对完成长期目标动力的下降常常是密切相关的。为了探索这些联系,Schwartz及其同事对取自小鼠的神经元进行了观察,这些小鼠遭受着两种类型的慢性疼痛,其中包括在其后脚掌中注射致炎物质及通过损伤其坐骨神经而引发的疼痛。研究人员通过检测它们是否会尝试克服越来越困难的障碍以获取食物奖励来对小鼠的动力水平进行测试。有慢性疼痛的小鼠比其他小鼠在克服这些障碍时的动力要少,即使当它们被给予镇痛药以缓和这些疼痛时。Schwartz及其同事得出结论,这种动力的下降似乎来自在动力神经回路中的甘丙肽依赖性的改变。
 
恐龙在5000万年间体型缩减
 
据一项新的研究报告,演化成鸟类的恐龙世系在5000万年中持续在缩小其体型,并给我们呈现了如今所知道的鸟类。数项先前的研究突显了所产生的恐龙至鸟类过渡的大规模体型转变,其中包括体型巨大、生活在陆地上的兽脚类恐龙(即那些与始祖鸟有关的恐龙)演化成为小型、敏捷的鸟类。尽管如此,有关这一过程仍然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某些研究者提出了兽脚类恐龙持续地缩小其体型——而不只是快速发生的演进改变——扮演着某种角色,但Michael S. Y. Lee等人认为,这些研究所用的方法可能会因为或是通过聚焦于兽脚类恐龙谱系树的快速演进分支,或是通过只对若干骨骼特征变化速度进行评估而损害其准确性。现在,应用先进的统计技术及一个来自120个得到良好记录的兽脚类恐龙和早期鸟类品种所编码的1500多个解剖特征的前所未有的数据集,Lee等人对整个兽脚类恐龙的体型改变和解剖学演化速度进行了推断。与过去的研究不同,Lee等人所用过的贝叶斯方法对兽脚类恐龙谱系的所有分支及整个恐龙体的特征进行了采样。他们的方法揭示了兽脚类恐龙的体型缩减了12次,从最初163公斤的平均重量下降至始祖鸟的0.8公斤;始祖鸟是已知最早的鸟。研究人员说,维持如此长期的趋势需要小型化过程——该过程可缩短发育并因而带来发育改变——能够持续。他们说,长时间持续的小型化是恐龙向鸟类转变的两个关键性驱动因子之一。在始祖鸟在地球上行走之前的5000万年前开始的小型化能让鸟类的特异性特征发育,如较短的口鼻部、较小的牙齿及有隔绝功能的羽毛。第二个驱动因子是沿着作为鸟类祖先的兽脚类恐龙演化线的新骨骼适应的非常快速的演化,这些适应演化速度比在其他恐龙中的演化速度快4倍。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4年8月刊 科学·集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5876-826248.html

上一篇:数字PCR革命
下一篇:Science7月25日刊
收藏 IP: 218.246.12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