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李曙
图片来源:http://www.shufa.com/cache/UD2011/68419/Picture/2012021060426593.JPG
很多时候,我们头脑中会冒出各种好的想法。比如:学好英语、提升编程能力、锻炼好身体等。可是,这些想法大多很快就夭折了。几年下来,英语还是那样的烂,编程还是不精,身体依旧不强。当我们意识到这些问题时,脑袋里面再次冒出了这些想法。嘴里默念着“我要学好XXX”的句型。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对那个想法在低水平上的实践。几年过后,情况还是和几年前一样,唯一不变的是虚长了几岁。这是我近些年来的一些亲身体会。估计很多人也和我的情况类似。
这些所谓的好想法,到底好不好呢?当然是好的。学好了英语可以让自己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优秀的编程能力可以使我们借助计算机解决某些物理上很难解决的问题。好的身体是快乐生活的前提。可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无法做到呢?因为这些仅仅是一些好的“想法”而已。用更容易理解的词形容,就是一些好的“念头”。念头是瞬态的、暂时的、易变的。例如,当由于英语不佳,受到打击时,我们很容易萌生要学好英语的想法。但是,当时过境迁,这个想法也许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要掌握任何一项有价值的技能,没有时间上的长期投入都是不太可能的。好的想法可以引起我们对某一方向的投入,但是,如果不能长期持续投入,这一想法最终只会不了了之。好的想法只是停留在了知的层面。即:我们知道这样做很好。在时间上投入才是进入了行的境界。知和行之间的难度系数是相差很大的。记得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看到一本信号与系统的实验书籍。里面有一节是关于用MATLAB语言编程实现傅里叶变换的。傅里叶变换在本科时就学过了。自己感觉还是比较了解的。当看到那本实验书上用程序实现它,才发现自己只是“感觉”知道傅里叶变换。这个事情让我真切感受到了“知”和“行”在难度系数上的不同。
“长期的行”的难度系数比“行”的更大。三分钟的热情谁都有,可要是持续很长时间的“行”就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做到的了。而只有“长期的行”才能使我们掌握希望掌握的技能。《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作者就指出,任何一门技艺,要想达到顶尖水平都需要一万小时以上的投入。实际上,我们往往急于求成。别说一万小时,就是一百小时都很难坚持。这也许是大部分人都平庸的原因吧。
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长期的行”呢?首先,应该在思想上坚信这个好想法。比如:学好英语很重要。这是个好想法,如果我们认同这个想法,就应该深信、坚信,并最好将其记录下来,时常看看。让这个想法在脑海中不再是一闪而过的、瞬间的念头。而要将它深深刻在脑袋中,作为价值观的一部分,使其成为稳定的、永恒的观点。如果坚信这一想法是好的,有价值的,自己愿意花时间将其变为现实。那就该去践行,并将这种践行变成自己的习惯。将这种践行变得像呼吸、喝水一般自然。据研究,人类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受习惯支配的。如果将这种践行变成了习惯,这种习惯最终呈现的力量该是多大啊?
如果我们真的能将一些好想法刻在脑袋中,凝固成价值观的一部分,长期去践行它,并把这种践行化作习惯。那么,我们定已走在了摆脱平庸的道路上了。
“长期践行是摆脱平庸的途径”,这是我此刻头脑中的想法。现在我把它记录下来,经常来看看。希望能将其变成我的价值观的一部分。在以后,学习新的重要技能时,能习惯性的用这句话告诉我如果摆脱平庸。
2017.4.17日于吉首大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