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dawn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dawning

博文

我的博士论文致谢 精选

已有 22311 次阅读 2019-4-26 22:16 |个人分类:成长心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士论文, 致谢

现在,我的博士论文外审结果已经回来了。博士阶段的学习已近尾声,这篇致谢用于表达我对所有帮助与关心过我的人的感谢。按照学校的规定,博士论文致谢不能超过500字,且只能感谢对自己学术上有帮助的人。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条不合理的规定,因为需要感谢的人有很多。由于论文的最终版还没有提交,所以不知道这篇致谢是否能通过学校有关部门的审核。在此借助科学网这个平台,对所有我想要感谢的人道声谢谢。以下是致谢正文。

---------------------------------------------------------------------------------------------------

回到五年前,如果你问我想在哪所大学读博,我依然会回答,电子科技大学。一环路东,沙河水畔的这所电子信息领域的世界知名学府。在这求学五年,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描述她,那会是“大”。学校与“大”字相伴相生。她有大楼,沙河校区的主楼建成时是成都市的十大建筑之一。清水河校区的新主楼亦是那一片区的大建筑之一。她有大师,彭启琮老师、刘盛纲院士等经常在教材和CCTV中见到的大师就在我们旁边的实验室。她还将“大”字写进了校训:“求实求真,大气大为”。马上就要离开了,我会收下这个“大”字,树立远大的理想,踏踏实实地求真,力争有所作为。感谢你,我的成电。

(一)

现在,我能顺利写下这段文字,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彭真明教授。这几年,他对我言传身教,给了我如下方法和智慧,使我受益匪浅。

(1)学习新知识,要先建立物理概念。刚接触地震反演时,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入门。有一天下午,彭老师来到我办公桌前跟我说,“你要入门,首先要建立起物理概念。我那有已毕业的岳博士他们做项目时编写的反演平台,你先跑一下他们的平台,建立起完整的概念后再看文献才看得懂”。自那以后,我才入了反演的门。

(2)重视细节、尽力做到最好。有一次,要给甲方发一个PPT文档汇报项目进展,刚开始我随便写了个就给彭老师发过去了。他看到后,给我从内容、结构、到美观等多方面提了建议,让我重新修改。我修改了多次,才达到要求,这件事让我记忆深刻。

(3)要对自己要求高点,要相信自己能做好。我们平时做科研基本就是用MATLAB语言,除非不得已,不会去用C/C++等语言。有一次在博士生组会上,彭老师说,“作为成电的博士生,如果你们只会用MATLAB,那就很难做工程项目。我希望你们能通过做项目熟练掌握C/C++。因为,多掌握一门语言就多一种工具。”他言下之意是“你们对自己要求太低了。”

(4)主动了解新事物、善于利用新工具。彭老师这几年建网站、写博客、做公众号、录慕课、出书。我相信,来实验室读研/博的同学很多都受到了实验室网站和彭老师“老马迷图”博客的吸引。他通过博客、公众号、网站等工具开展网络育人,受众之广、影响力之大,可想而知。

一位好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智慧和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除了上述几点,彭老师还以行动教导我们要学会坚持、要勇于拼搏。实验室的IDIP论坛,每周都开,自有记录开始已开了120次。每天很晚了,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咨询他,他都会在QQ上给你回复。他的这些方法与智慧将对我的生活带来正向激励。即将离开师门之际,在此对我的恩师彭真明教授道一声谢谢。

(二)

在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UCSC)联合培养期间,得到了勘探地球物理界世界知名科学家Ru-Shan Wu 教授和Xiao-Bi Xie教授的指导。在此对二位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在Wu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展了超分辨率地震成像方法研究。虽然访学期间没有完成,但我相信后续能在这个方向做出成果。

Wu老师醉心于学术,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他每周一中午在实验室主持的Lunch meeting是我们进行学术和生活交流的平台,也是我们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他还很关心我们的生活。身在异国他乡,每逢佳节倍思亲。去年元宵节和今年元旦节,Wu老师组织我们在他家聚会,那美味的食物和愉快的氛围令人难忘。

Xie老师在我联合培养期间,对我在研究和生活上都给了很多帮助。每周的Lunch meeting上,如果我们有啥疑问,他都会耐心解惑。还经常告诉我们一些关于美国文化和风俗方面的知识。去年感恩节那天,还亲自为实验室的同学做菜。回国前,他还请我和其他两位同学一起吃饭,为我们饯行。

两位老师对我的指导与关心是我联培生活中的一段美好回忆。谢谢二位老师。

(三)

电子科大成像探测与智能感知实验室(The Laboratory of Imaging Detection and Intelligent Perception, IDIP)的多位老师都曾为我提供过帮助。陶冰洁老师每周主持的IDIP论坛给了我锻炼的机会、也给了我学习和了解最新的图像/视频处理方法的机会。蒲恬老师和张靖老师经常和我交流科研和生活中的感悟。何艳敏老师给我们处理科研报账和其他后勤事物。王卓然老师为我们讲解如何写论文。各位老师的付出使我的科研和生活更为高效。在此,向各位老师献上我的谢意。

在IDIP学习和工作的诸位同门在不同阶段给过我帮助。已毕业的岳碧波师兄的反演平台、王圣川师兄的稀疏脉冲反演代码为我快速入门提供了帮助。郑欣师兄在我刚入学时带我熟悉学校周边环境。王雨青博士在我刚开始学写英文论文阶段,对我的两篇长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陈颖频博士与我讨论频域快速反演方法。吴昊博士为我分担项目工作。胡荣春博士与我一起学习和讨论博一阶段的课程。刘伟博士后与我合作撰写专利和论文。孙翎马博士和黄苏琦博士在我撰写博士论文的冲刺阶段为我提供住宿服务。此外,田琳博士、王晓阳博士、孔德辉博士、李美惠博士、刘雨菡博士等都曾给过我帮助,在此不一一例举。正是有了你们的帮助我才能顺利毕业。请收下我的谢意。

在美国UCSC的建模与成像实验室联合培养期间得到过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冯波师兄与我合作开展超分辨率成像研究,在生活上也很关心我,我和妻子回国时都是他开车相送。胡勇博士、祖绍环博士带我熟悉UCSC和Santa Cruz的环境,介绍我参加活动。黄兴国博士、陈国新博士、李超博士、林朋博士、顾智玮博士、王乃建总工、孙辉博士、龙云老师为我2018年下半年在UCSC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期间,各种活动和聚餐使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Huijing He老师、刘少勇老师、韩冰凯博士对科研的执著也给我以激励。遇见你们,我有了一个美好的UCSC回忆,谢谢你们。

其他一些朋友也给过我很多关心。已毕业的室友袁欢博士与我在1栋414住了三年,那段一起吃烤鱼、谈天说地的日子为我消除了很多孤独,令人难忘。吉首大学的杨喜教授一直在关心我的成长,给我在各方面以帮助,他的很多理念和想法我都赞同,是一个值得我珍惜的朋友。吉首大学通信工程系的各位老师也对我的学业非常关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袁三一副教授经常勉励我,虽然未曾谋面,但能感受到他对我的关心,很多时候他总是给我以信心。这些朋友的关心为我从事科研工作增加了信心。信心比黄金还贵,与你们的友谊弥足珍贵。

还有一些我没列出名字的朋友、同学和老师,如果你们读到了这段,定能体会到我对你们的感激之情。也许我们很多年未见、也许我们很久没联系,可我知道,只要你们读到了这段文字,定会为我开心,定会祝贺我。你们都曾为我的生活带来欢乐和正能量,我们都会为彼此的成长感到开心。这大概就是有些人进入我们的生活然后又离开的意义。谢谢你们。

(四)

我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都离不开亲人的支持。他们的爱让我在学术之路上走到了今天。

我的父母都是洞庭湖平原上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在知识上只能给我启蒙,却给了我受用终生的宝贵精神:不怕苦、不怕难、永远乐观。这种精神使我在对待科研和生活上的问题时都能心怀希望。他们还给了我一副好身体。正是有了积极乐观的精神和好的身体,我才敢想敢做,对未来充满信心。

读博期间,妻子为我生下了可爱的儿子。儿子为我带来了无限快乐,他每叫一声爸爸都让我非常开心、疲惫尽释。由于这几年我一直在外求学,在家的日子少。岳父母和妻子承担了照看儿子的工作。这是一件辛苦的事。正是妻子和岳父母的辛勤付出才换来了我的安心科研。

我的爷爷虽然不清楚读博士有啥用,但他知道学知识是件好事,一直在鼓励我。已故的外公和奶奶也总是勉励我多读书。弟弟有我这样一位哥哥,从小总是被大人批评不爱学习,可他一直以我为荣。我的大姨和舅舅们一直关心着我的学业。表哥表弟们也常给我鼓励。

在我的博士论文完成之际,学生时代即将结束之时,向我的亲人们道声谢谢。谢谢你们这些年来的支持与付出、关心与牵挂。谢谢你们!

本文采用LaTex文档处理软件进行编辑。在此对该开源软件的研发人员表示感谢,对电子科技大学王稳等同学和图书馆的有关老师提供的毕业论文模板致以谢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39267-1175707.html

上一篇:留学印象--室友篇
下一篇:我的微信公众号--曙哥频道开播啦!
收藏 IP: 175.15.52.*| 热度|

16 郑永军 张全成 褚海亮 黄永义 汤茂林 李东风 王俊杰 吴斌 熊建华 孙颉 张启峰 张忆文 张北 杨绪洪 彭真明 puhj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