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项目经费越多越好
科研经费越多,不仅仅是意味着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可用的“钱”就越多,而且学校计算“工作量”,年底考核和奖金等,也与经费多少呈密切“正”相关。在各级政府“唯GDP论”正被大家“诟病”的当今,高校与科研单位也以“经费多少”论“英雄”与唯“GDP”论何异?这种力量的“驱使”下,大家就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拿”项目上。科研产出、效果与效率如何?可能是一笔难以算清的“糊涂账”。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当年陈景润的科研成就,花了多少“钱”?
2、同样都是“钱”,也要分个“贵贱”
同样是一笔“钱”进来,也非得要分个“贵贱”和“高低”。这就是科研项目的等级:科研项目大的分类有“纵向”和“横向”之分,所谓的“纵向”又分为国家项目、省部级项目等,国家项目又分为“973”、“863”、“科技支撑”、“╳专项”什么的。不同“等级”在计算业绩、升等升级中意味着不同“权值”。钱越是来自基层,其地位也就越低。不由得想起电视剧《潜伏》中的一句台词:“两根金条放在这里,你能告诉我哪根是高尚的?哪根是龌龊的?”
其实,别忘了,许多智慧来自于人民,创新也会来自于基层。
3、科研中的“马太效应”
科研中存在严重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课题、经费、招收研究生、办公与实验用房等学术资源都不是配置给“最需要”的那些人,导致“需要的人”拿不到,“不大需要的人”又“不差钱”。
4、全能人才
一旦获得某些行政职位或学术声誉,“专家”就成了“博学家”,就成了“18般武艺,样样精通”,科研教学、国内国外,样样“通吃”。
5、“分身有术”和“一年大于12个月”
“双肩挑”、“双跨”、“双聘”~如果把一些人一年答应下来的事,包括课题、聘书、合同,每个“事”上要花得时间,可能许多人都多于“12个月”。真不知,是这些人“分身有术”,还是“时间老人”厚待了他们,一年多给了“几个月”?
6、科研经费预算与使用上“重物轻人”
经费预算与使用上“重物轻人”:买仪器设备、建示范工程之类“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上花钱没问题,究竟造成了多少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而花在课题研究人员补贴及改善其生活条件方面,能用得钱有多少?有些纵向课题尤其是“国家级”课题甚至明确人员费只能给予没有工资性收入的人(比如研究生)。想想吧,一手是大笔的课题经费,另一手是至少与其付出(从小学到博士或博士后多少年的寒窗苦读,从申请课题到完成课题又付出多少心血)极不对称、至少可以说少得有些可怜的“工资”。
写到这里,想说上一句话:好的政策可以防止“坏人做坏事”,坏的政策却可以“诱使”“好人做坏事”。再加上一句话,“答案应该在现场”,科研管理的政策应贴近“一线人员”、贴近“科研阵地的现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