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学之路上充满了各种变数,兴趣也好、投机也罢,且不论当初选择这一行当、这一学科方向出于什么目的,考什么大学和选择什么专业(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8156-640564.html)?读不读研以及考什么方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8156-643686.html)?走到现在,尤其对于一个年已不惑的人来说,回头看一下当初的选择和以后走过的路,也只有“会心一笑”的份儿了。这里,想说一下我读博士和选择“战略环境评价”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其中似乎也掺杂有“兴趣”与“投机”的成分。
1996年秋天,当时的长春地理所申请下来了国内第二个“环境地理学”博士点,导师尚先生是申请该博士点时的四位教授之一,也就成为了该博士点“当然的”博士生导师。1997年夏天硕士毕业的我当时也面临多个选择:一是硕士毕业就留校(师大或其他高校)做老师,要知道,当时硕士毕业后要在大学谋一份职位并不难;二是考博,考博士也有多个选择,记得当时还跑过北大、生态中心、北京地理所等,还有就是考长春地理所做尚先生的“开山弟子”。后来,也是权衡来、权衡去,决定做尚先生的“开山弟子”。准备考研期间,也出了个“小插曲”,当时省科委招考硕士应届毕业生,进去大概相当于公务员,是去“星火处”,自己就“背地里”去报了名。印象最深得就是当时的一个“处领导”模样的一句话:来我们这个处没有别的什么好处,以后家里吃得鸡蛋、大米什么的基本不用再去买了~笔试、面试就去了两次,第三次去时一个更大的“领导”模样的人找我们谈话,大概说了些客气话,什么“对不起了,以后还应有机会”云云。我也就回去后踏踏实实地复习备考了。1997年秋季开学,我就成了中科院的博士生,记得当时长春地理所的博士生月津贴是440元,要比当时师大的博士生高出100多。
中科院当时似乎要求在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博士论文选题。我硕士论文刚好赶上“九五计划”之前,就选择了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为题。博士论文选题时,导师建议我选择面源污染控制(硕士论文针对点源)。我1996年第一次接触战略环境评价,尽管当时只是翻译了一个小册子(图1),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图1 我的“战略环境评价”启蒙读物——珍藏至今的小册子
当时第一次给导师说出我的想法时,尚先生一口答应下来,并叮嘱我说,你就奔去写一本书,将来咱们出版。这确实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当时国内相关战略环境评价的文献仅有数篇,国外的文献一律要去国家图书馆(当时还叫“北图”)去查。当时尤为可贵的是北师大的李巍老师把他当年写博士论文时参考的英语文献包括UNEP、OECD、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有关战略环境评价的文件、国外期刊文献等,甚至他当时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复印给我。1998年几乎整整一年时间,我都是“泡”在图书馆里看文献,环境学、可持续发展、政策学、经济学,笔记就记了好几本,几十万字。98年底开题后,99年一整年时间来写:先做好文献索引,白天在长春地理所的宿舍,文献摊开一床,边看边写,时而奋笔急写,时而仰天长叹“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之苦。终于在2000年初回山东老家过年之前,把论文初稿交给尚先生,39.4万字。2000年夏天博士论文答辩时,还记得一个评委老师说过,你这篇博士论文不好写;不过也好写,因国内就你一个人(其实也不止我一个人,尽管当时国内只有两三人)做,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呵呵,真听不说是在夸我,还是在“贬”我。不过,能作为长春地理所首批招收、培养、毕业的博士生,也算是开创性的了。
这“事儿”到这就似乎讲完了。不过,后面还有一些“事儿”在交待一下:就是2000年底(当时我已经去了上海,在同济做博士后),基于我博士论文的书稿交了科学出版社,后来一直到2002年10月中国出台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并于2003年9月1日生效)明确要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出版社最终于2003年1月出版了,那本名为《战略环境评价导论》的书也就成了中国大陆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图2)。那时,我已经留校在同济做老师了,2003年申报副教授,那本书应发挥了较大作用。还有,那本基于我博士期间研究成果的39.4万字专著,顶了我一年的“工作量”。呵呵~也算是我博士学习期间的一个“意外收获”吧,也多少有些“投机”的成分。
图2 我的博士论文也是国内第一部专著——《战略环境评价导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