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十年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人们的思想。转型期的巨大机会让敢于突破旧思维,捕抓新机会的人脱颖而出,也让不守规矩,急功近利的人获得成功。旧的传统道德观念,被质疑,被嘲笑,被认为是虚伪。个人主义作为个性解放,真情人性,被广泛地认同。然而这个东西方思想轨道的急剧转换,无论是源自对虚伪说教强烈的反叛,还是用先进的旗帜来掩饰损人利己,都没有了解到以个人主义建立起来的西方社会规范,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愿意自律?只学了西方皮毛急功近利的社会,充满着短视、愚蠢和冷漠的自私,而不知道怎样才能真正为自己、他人和社会获取长远稳定的利益。
这个系列的科普从博弈基础讲起,引用一系列有关合作研究专著论文,直到近年《自然》期刊上的研究结果,解释人类、生物怎么从赤裸裸只求生存自身发展走向合作的内在机制,也引领困惑于自私与道德之间的人们进行思考,并理解人际关系中的常见策略。
我在这里讲:从自私自利的观点出发,用博弈理论来研究他们怎么能够走向合作。
有人转身就走:“小儿科!合作比单干强,取长补短,我上小学时就懂。”
“要是两人都是贼一样精,惦记着占便宜要比起老实巴交地合作来得合算,还能合作吗?”
我的朋友看到这就烦。用自私的博弈来处理人际关系?想想都觉得脏。另一位朋友不无善意地说:“从学术上研究博弈是很崇高优雅的。用在战争情有可原。对于经济也是合适的。把它用在人际关系?啧啧啧,不说也罢。须知人们有一些原则观念是无价的,不能以利害得失来衡量的!”
我怯怯地问一句:“你默完子曰,划了十字,念过阿弥陀佛,事事忍让,对方还是咄咄逼人,总把善意的你当作二百五,你怎么办?”
你总要在几种应对之中选一吧?这就是博弈所考虑的。再说,这无价的善念是怎么来的?人之初性本善?读书明理,老人传下来的?然而从进化的角度,不论是自发于心还是受教于师,这些道德观念能够经历千年流传下来,一定是有其让人有受益的道理,不然早就被生活磨难中淘汰掉了。这些道理就必须在博弈中赢出。
说博弈的目的就是损人利己,这其实有点误解,博弈理论并非只研究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40年代冯·诺依曼(Von Neumann)奠基之作就包含了“零和博弈”和“合作博弈”,50年代纳什(Nash)便扩展到非零和博弈,奠定了“非合作博弈”的基础。非合作博弈讲的是:参加博弈的人没的商量各行其是,在选择策略中不是追求胜过对方,而是考虑在别人也不犯傻的情况下怎么让自己得到最大的好处。当博弈不是“常和”时,利己未必要损人。
我这里想用博弈理论教导真正精于算计的小人认同传统道德。顺便探讨一下自然界的合作之谜。
很牛很高尚吧?你且坐下听我讲博弈论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先说一个故事。
两个强盗Bob和Al持枪抢劫,还来不及做案时就被蹲在那儿的警察逮着了。回到局里,办案的被局长骂得狗血淋头:“你傻呀!还没作案抓什么?他们要都不认,最多算非法持枪判个一年。”办案的苦着脸回去,将强盗隔离关在两处,提溜Bob出来说:“老实招了,给你一个机会。要是Al抵赖,你去做污点证人,立功了就放你出去,他判十五年。要是Al也招了,立功不成也从宽,那就判你们十年。”转头也对Al说类似的话。你说Bob和Al会怎么做?
两个强盗“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是学过,也明白警察没有抢劫证据只能判他们一年。他们只有“招”与“不招”两条路可走。Bob想:“要是Al怂了去招,我不招是十五年,不如也招了才十年。要是Al顽抗不招,我就是不招还得判一年,不如招了立功还能抵罪释放。所以无论Al招不招,我溜溜地招了都比不招顽抗到底来得合算。”这个“招”的选择在博弈论上叫“严格优势策略”,无论什么情况都不亏。Bob思虑一番决心不能吃亏,自然选择了招供。Al也不傻,同样的考虑也选择了招供。他们都不想吃亏,结果都判了十年,错失了相信对方合作一下大家都不招,只判一年更好的结果。
这个故事大约被是研究最多和最有名的博弈,正式的名称叫“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那是Merrill Flood和Melvin Dresher在兰德研究合作与冲突时构造的一个模型,普林斯顿数学家Albert W. Tucker1950年在斯坦福大学给一群心理学家说明选择的难题时举它作为例子。这个例子写起来不到一页纸,却成为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在社会科学中影响最大的一页,而且在哲学,伦理学,生物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特别是博弈论各种课题文献中反复提起津津乐道。
明知合作能够双赢,但背叛能占便宜得到更大收益不仅诱惑着当事人,而且还诱惑着你想合作的对方。无论出自贪婪还是出自自保都很难不走向对抗。这个难题并不是要犯了罪入狱时才会碰到。你和同事同做项目,人事关系,中美海洋战略,台海双边关系,公司间价格大战,群狼觅食,蚂蚁抗敌都会遇到相同的局面。
在社会经济,国家政治,人际关系,动植物间,甚至在微生物,细胞水平中,个体的得益不仅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而且还受制于对方选择的情况几乎无处不在,其间的个体除了自利自保之外别无更高的境界。个体有没有智能这并不重要,作出错误选择的本能已在生存压力下被自然选择淘汰。现在活着的幸存者在生存竞争博弈中收益是较高的,其行为策略可以很好地用非合作博弈来分析。所以我们下面从极其精明人们博弈得出来的结果,也适合于从国家到细胞所有的情况。
在很多的情况合作都比对抗有着更好的收益。在这些情况中“囚徒困境”是最让人为难的局面,明知合作可以双赢,利益的诱惑让人们背叛了合作,从可能的双赢走向双输。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个局面找出一条合作之路来,那没有诱惑不那么为难的局面就更不在话下了。从五十年代开始,九十年代转热直到现在,合作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进化的,一直是热门的研究课题。
(待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