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f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hyfan

博文

从韩春雨现象漫谈中国图书出版 精选

已有 9466 次阅读 2016-5-11 20:2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连续好几天,韩春雨老师霸占了头条和朋友圈。

为什么?

丁广进老师的博文“致敬韩春雨老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Nature Biotech发表重大原创成果”将原因说得很清楚:其一,该项新的基因编辑手段对目前热火朝天的CAS9技术提出了挑战;其二,领导该项研究的青年老师所在的单位和个人基本上籍籍无名

近两年,中国科技界成果频出,真的很令人鼓舞,似乎我们也慢慢地要到了月圆之夜,渐渐地可以与人约战紫禁之巅了。

韩春雨老师的成功,很多人认为一些机构一些权威需要反省,需要思考和改进,但是我更认为,恰恰是籍籍无名、资源和背景都乏善可陈的韩老师的成功,给了很多普通科研工作者希望!

年青的毫不起眼的韩老师成功了。

他的成功证明了三点:一是不一定是占据很多资源资源背景才能在科研上取得突破;二是不是非要熬年月资历才能出成果;三是中国的月亮其实也是圆的。

资源总是有限的,强大的背景也不是说要就能变出来的,绝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耘。

虽然大部分人都不会有“田种玉生根”的机遇,只能种下普通种子,慢慢培优,慢慢收获,但是种子从量变到质变的时间谁也不能规定。

韩老师找到的基因编辑工具真正实现了对基因组的任意位置进行切割,将基因编辑的可能性推入了更广泛的境地,纯中国成果。

我想起我做书的过程中听到的一些观点。

外国的图书质量好得多,中国不用浪费纸张出书了。

说实话,每次听到这些话我都很恼火!

说这话的人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就是其心可诛!

昨天刘加民老师的博文“中国孩子可不可以“领衔”正能量故事?”其实在更早一些的时候,天涯社区就出现一个帖子,讨论了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里出现大量讴歌赞美外国人的文章,中国人很多都是以负面形象出现的。文章质疑,难道崇洋媚外要从小开始培养吗?

就拿我闺女从小看的绘本故事来说,很大一部分都是引进的绘本书,出版社重点推广的是引进的绘本,比如从法国引进的《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持续出版了9年,累计销量逾2700万册,现在已经出版到了第四季,我们给婳婳还买了第一季和第二季,后来她大了才没买。这套书的宣传语是适合3-99岁的年龄看,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第二套我就已经不再主动要我闺女看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本土绘本的生存状态如何呢?

有一次我跟一个做绘本的姐姐聊天,她说本土童书出现过只销售6本的极端情况,除了那几个较为知名作家的作品能勉强与外国童书抗衡外,大部分童书都是入不敷出的状态。

一方面是有人指责出版社出版的书里面外国面孔太多,一方面本土原创图书卖不出去。

谁之过?

难不成都是因为这一代的作者不行,出版方不行,而读者目光如炬?肯定不是这样的!

其实这种情况不只是出现在儿童图书领域,我在做中文学术专著过程中,不止一次有人说,外国专著质量好得多,中文专著质量不高,没有出版的必要!

真的没有出版的必要吗?

首先,我负责任地说,外国学术专著质量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

我们出版社不只是出版原创的学术专著,也有一些引进的翻译图书。按说,被译者和出版商选中引进翻译的外国学术专著,其学术价值和出版质量都应该是经过检验的,可是,我们拿到译稿后发现很多细节错误,有的甚至是很严重的公式错误。我们以为是译者翻译带出来的错讹,但是看了原书,发现就是原书中的错误,在跟译者交流的时候,译者说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已经纠正了一些细节错误,没想到还是遗漏了很多。

其次,我们本国的科学技术传播不能只依靠国外的学术专著。

一个国家连自己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承都要依赖国外的学术专著,这是令人难以置信,也是令无数科技工作者难堪的。

短期这样子似乎没什么影响,长此以往,国内学术专著出版就会受到严重打击,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式微,中国学者势必越来越丧失话语权,就像现在的学术期刊一样,最后大家都以外国期刊马首是瞻,中国学术期刊处境尴尬。

而且,中国大部分的读者也不可能和那些大教授专家一样,能够到国外购买学术专著,也不是谁都能自由阅读国外的学术专著。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一味鼓吹国外的图书,对于本国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这种不正常的业界态势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并且给予本土图书更多的信心和支持。

若是韩老师相信那些人说的国外的科技够发达,咱们拿来用就好了,那他永远都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现在图书出版已经泛滥,是个人就可以出书。

确实,随着出版业技术和体量的发展,写书出书越来越容易了。

洪流之下必裹泥沙!

书越出越多,相形之下,质量不好的图书绝对数量也会越来越多,但是,质量好的图书一样会越来越多。

记得小时候,我们能看到的图书真是太有限,不管是图书题材还是出版的形式,都非常单调,比如那些连环画虽然非常有意思,但是内容非常单一,绘画风格也都差不多。

每次我看着婳婳放家里堆得一摞一摞的好书,都极为羡慕她,现在能看到这么多好书,真的是太幸福了。试想,如果不是有这么多的新生代作家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投入极大的激情去进行创作,婳婳他们又怎么能看到这么多有意思的书籍呢?

年青人从来都是创新、创造的主力,图书出版也不例外!年轻作者在图书中体现出来的活力是不容忽视的。

我在做学术专著的时候,对于中青年的专家尤其重视,希望他们能够抽出一部分精力将十几年的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出版。

有很多专家告诉我,说要找那些功成名就、即将退休、时间宽裕的老教授写专著。

没错,这是最保险的,他们的学术声誉和科研经历对专著的质量和销售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我觉得,既然是学术专著,那就是学者的学术成果总结。如果一个教授专注某一科研领域确实研究了十几年,出一本书对自己学术生涯进行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是很有必要的。

学术专著是个人学术思想、学术方法的整理,不管大小专家都有自己的学术思想,没有理由说年纪大资历久的就有,年轻轻资历浅就没有,闻道有先后,这个先后可不是指的年龄。

现在技术发展真正可以用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来形容。以前的教授研究二十年未必能出成果,现在的教授专家借助最新的技术手段,也许8-10年就可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前文提到的韩春雨老师,尚且没有占有最强大的技术资源,也在创新能力最强的年纪突破了前人的局限。

不以年龄论英雄,尤其是在科技研究领域,更应该如此。

今时今日,技术更新换代如此之快,如果都要求教授们还和以前一样等30年再全面总结科研成果,也许那些成果早已经被时代所远远地抛弃了。

韩愈老先生一千年前就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是故年轻学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写书与其他人进行讨论,争鸣提高,又有何不可呢?年轻不代表没成果,不能因为年轻写了书,就被诟病成“是个人都可以出书”吧?

目前图书市场确实有些无序繁荣,但是这不是我们就不出书的理由。正是因为无序繁荣,所以我们需要努力去建立秩序,多出好书,鼓励真正有想法的人写书,而不是人为设定各种限制。


出于一个编辑的立场,我衷心希望我们国家的图书出版行业越来越繁荣昌盛,向着良性发展。这个愿望的实现需要读者、作者、出版从业人员三方共同努力。

作者写出真正有诚意的作品,编辑尽力出版好的作品,读者给予好作品支持和信任!

如是,我们才能收获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食粮。



韩春雨事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8488-976530.html

上一篇:母亲,您教会我做母亲
下一篇:宋朝也有个老树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39 郭向云 柳林涛 武夷山 宁磊 蔡小宁 刘立 史晓雷 彭思龙 肖建华 任文龙 杨国力 褚昭明 袁必锋 杨正瓴 张江敏 周健 江克柱 翟自洋 杨海涛 钱磊 杨洪强 康建 李久煊 黄永义 李卓亭 陈浩 李土荣 姚伟 fnfeifei aihuaw momowu zhouwangpu loyalSciencefan fransis2015 ron1969 biofans liheng806802 xuqingzheng tabl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