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f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hyfan

博文

科技专著,从交稿到出版还有多远? 精选

已有 5780 次阅读 2016-3-1 18:2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这几天我除了吃饭,就是一直在埋头誊作者样,誊完现在抬头觉得眼睛花了,看不清东西了。

什么是作者样?

作者样就是作者交稿后,经过编辑的加工修改、校对两次校对、排版人员的两次排版、编辑两次核实确认后,编辑再把编辑过程中以及在校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誊写在二校打印出来的干净纸稿上,请作者核实确认并修改的纸样。

作者修改作者样是科技专著出版的一个重要流程,也是专著质量保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那么,一本科技专著,从作者交稿到出版,到底有多少路要走?

编辑加工

作者交来的稿件,按照规定,编辑需要进行初审,主要是审核是否内容是否完整、如前言、内容提要、目录、章节等是否都有,是否有政治性问题、全书体例是否统一、公式图表是否符合规范、参考文献是否齐全等。一般科技专著政治性问题比较少,主要是地图、地名等要注意,主要看前言、目录、公式、图表和参考文献有无遗漏。

如果稿件基本符合要求就进入编辑加工阶段。

编辑加工是专著出版质量保障的第一关。编辑在这个阶段需要仔细通读专著全文,包括修改文字、标点符号、理顺逻辑关系等。科技专著还需要审核公式图表以及参考文献的正误,所有的公式图表序号是否连贯、是否都在文中出现,位置是否正确等。

公式:科技专著很多都是有了论文或者报告的基础的,也需要引用或参考其他的著作,还有的是几个作者合著而成,因此公式的变量是否是法定变量、是否前后文一致、引用或推理关系是否正确,都需要编辑仔细核实。除了数学书之外,科技专著中的变量都有正斜体和黑白体之分,如变量必须用斜体,但是两个及两个以上字母组成的变量又要是正体,矢量和向量、矩阵等要用黑斜体,等等,非常复杂。有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注意这些事项,以至于同一个量一会斜体一会正体,一会大写一会小写,甚至有的前面是现行法定标准符号,后面又用到了废止的符号,这些都需要编辑一一修改核实,如果有不清楚不确定的需要标注问作者。

图表:科技专著的图表很多,尤其是地质等专著涉及到地图,就更需要非常注意了,有没有敏感的国界问题,有没有争议疆域等,都需要注意,所以编辑要核实是不是最新的标准地图。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表格不规范,如缺表头、缺数据等,有的表内容层次关系混乱,编辑需要一一厘清,毕竟专著的受众面比论文要广,不能认为读者都是专家。另外有很多图在电脑上用彩图表示层次非常清楚,各种颜色区分非常清晰,但是黑白打印出来后就变成灰度图,各个元素之间很难区分,一抹黑了,这也是编辑需要去处理标注清楚,请作者或者排版人员修改的。

参考文献:科技专著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参考文献。我国现行的参考文献标注方法有两个: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每本专著只能选择一种方式。两种方式各有优势,一本专著可以在全书后面附上参考文献,也可以再每章后附上参考文献。不管哪种方式,参考文献的作者、书名(包括副书名)/文章名/期刊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等尽量完备,并且对于外文参考文献,作者的姓要完整,名只需要列出首字母,不要缩写点,姓在前,名在后,这一点和期刊有些区别

索引:现在很多科技专著都会有索引,方便读者查阅,编辑需要一一核实索引的页码是否正确、是否是第一次出现,索引的术语是否正确,是否是最新的标准术语、符号、单位等。最后要下印厂印刷之前,编辑还需核对一次最终的页码是否正确,因为中间来回改动很多,也许索引的位置也会变化了。

排版校对

编辑完成后就会进入排版校对流程,一般我们出版社会有四次校对,包括三次校对一次核红,还有一次质检。每次校对时都会逐一检查编辑的修改内容排版人员是否已经改好,还会检查图表公式等序号是否连贯正确,文中是否出现等,最后一次校对会将稿件做一个完整的整理,在体例规范上完全统一。一般二校完成后编辑就会打印出干净的稿件,将编辑加工时不确定的问题和校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誊写在稿件上,发给作者,请作者通读稿件,并根据编辑的疑问进行修改。

修改作者样是专著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环节。

有的作者在编写过程中时间过长,有的花了两三年才写完,在写的过程中很多预计要发生或者计划要做的工作也许在稿件完成后已经实现了或者根本就不会做了,还有的数据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时作者就可以在作者样上进行文字的修改;经过加工排版校对后有些公式图表存在的问题也会被编辑一一标出,作者可以仔细核实正误,特别是有些图需要替换更新的,作者在作者样上就能看得很清楚。

作者如果在作者样上进行修改,编辑需要将作者的修改都一一体现在稿件上。如果作者改动很大,那么编辑的工作量就会增大很多。如作者换图换表,编辑需要将新图和表一一打印出来后附在对应旧图表后面,提示排版人员更换,并提供标注清楚的电子文件,若不在稿件上粘贴新图或者标注不清晰,排版人员就有可能插错图表,校对人员无从校核。如果作者的修改都在作者样上修改,可以进行直接校对稿和作者样的替换,如果作者只是在电子稿上修改,那么编辑需要将所有修改落实到校对稿上,以便排版校对人员核对,以免出错,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了,有时候一个作者样需要编辑誊抄好几天。

有的作者退还作者样比较快,这样编辑对于稿件的问题还比较清楚,誊改过程会比较顺畅,也可以判断作者的修改是否合适。如果作者样拖得时间过久,期间编辑还有其他的稿件,那么编辑对于之前稿件问题已经记忆模糊,那么在改的时候还需要重新熟悉,不能很好地判断作者的修改是否已经解决了问题。

有的作者对待作者样非常慎重,除了修改编辑提出的问题之外还会全书核查,这样的著作在作者样阶段质量和系统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而有的作者则仅仅只是修改编辑的问题,比较敷衍,这样的作者样誊起来简单,但是也许会有遗留的编辑也不曾发现的问题。

第三次校对完后我们出版社还有一次软件核对稿件的过程。这种自动核对稿件的软件应该很多稍大型的出版社都有配备,可以重点核查词组、地名、俗语以及敏感词汇等等。由于科技著作设计不同的学术领域,并不是都能一一核查,还需要编辑进行判断是否确实出错,是否需要修改等。

编辑校对流程都结束后,最后的稿件要进行质检,检查编辑人员对稿件的修改是否合格,差错率是否在规定范围以内、是否存在政治性问题等,如果质检不合格,需要退回编辑进行重新修改,如果质检合格就可以进入下一流程。

一般一本30万字的质量较好的稿件,正常走完编辑加工、排版校对等流程需要3个多月的时间,如果作者修改作者样比较及时,还能快一点,如果作者修改作者样耗费很长的时间,这个时间就无法估计了,有的作者一两个月作者样也不能完成,那么编辑只能等着作者样回来才能继续下一个流程。

封面设计、申请书号和发稿

如果质检没有问题,编辑就需要安排申请书号、封面设计,这大概也需要2个星期左右。

申请书号必须在质检合格后才能进行,书号申请后就不能随意更改书名,也不能随意更改作者,所以需要谨慎。

封面设计可以适当提前,书稿内容确定后就可以请美术编辑根据专著的内容设计封面,要反映书稿的内容、风格,体现出版社的风貌和特色。一般美术编辑会提供几个封面供作者选择。

这些准备工作多做好后就可以开列各种单据准备下厂印刷了,如定下印数、选择封面、内文纸张,选择印厂等等。

印厂会先将稿件印出一本毛书,我们叫蓝样,因为大部分都是蓝色的纸印出来的。编辑会仔细核对蓝样:页码是否正确,是否有脱页漏页倒页等,公式图表是否表示清晰,有没有图不清晰的情况,有没有公式遗漏。因为最后排版厂转文件给印厂的时候也会出现各种错误,所以编辑需要细细核实。曾经出现过公式漏掉分数线的情况,这种时候就需要排版厂重新出文件,将错误扼杀在正式印刷之前。但是抓万漏一,也有的时候会出现蓝样上也没错,但是印出来有些细节出错的情况,如图的某一部分没有显示。

每次组稿的时候,作者总觉得编辑出版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作者提供稿件,编辑整理一下规范格式就可以了。

真的不是这样。

从书稿到专著,还有好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作者交稿后到印刷出版的好几个月,出版社内部都是通过纸质稿件流转的,编辑、排版、校对几方的稿件传递,都是纸稿,并且在前两个校次的校对稿和原稿都需要一起流转核对,还不能直接用电子稿件或者软件。不管哪次流程编辑都需要参与核实确认,还需要与作者反复沟通核实,期间编辑真的要耗费很大的心血,并不只是看看稿子上的字而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8488-959667.html

上一篇:感谢我们还能读书
下一篇:我们为何缺乏优秀的中文科技专著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18 武夷山 曾荣昌 黄仁勇 姬扬 杨正瓴 魏焱明 谢平 韩永和 张彬 黄永义 王启云 韩玉芬 苏德辰 王洪吉 张晓良 momowu aihuaw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