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f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hyfan

博文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老师——教师节有感

已有 5997 次阅读 2016-9-9 22:5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的是人生处处有老师。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是老师的作用。

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杜威把教师比喻为上帝的代言人、天国的引路人。说的是老师的重要性。

可见,教师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可以通过网络去完成: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吃穿住行的所有必需品,远隔重洋也可以面对面交流,跨国公司越来越分散庞大,远距离合作越来越简单,甚至,网络教学也就是在线教育也越来越受欢迎,比如MOOC现在就成为了一个非常时尚的教育模式。

MOOC已经成为一股席卷全球教育界的一股浪潮,被认为是重新定义了学校、老师、学生,重新定义了教育的模式,甚至有人断言,MOOC的发展将会改变教育的现状,使受教育变得更容易,知识没有国界,学校也没有围墙,将会淘汰一大批老师,因为大家都可以在网上跟全世界最好的老师学习,就不需要那些不太好的老师了。

真的是这样吗?未来真的会教育大同,没有了现在的学校、老师了吗?

我不这么认为。

我非常赞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也认为MOOC是现在课堂授课模式的极好的补充形式,但是要记住,这只是一种补充形式而已,绝对替代不了师生间面对面授课交流的形式。

自古以来,一个好的导师都会有很多追随者。比如孔子众多的弟子一直追随孔子到处漂泊流浪,不离不弃,比如杨时求教程颐时程门立雪的故事,比如王阳明与弟子天泉论道的故事,无一不是体现了独具精神魅力的老师对学生从学识到精神上的影响。

从一定程度上说,MOOC可以教会求学者很多知识,很多有用的学问,但是它取代不了一个老师面对面教授给学生带来的影响,MOOC可以传播知识,但是不能传播精神和文化内涵。

我认为不管技术发展到哪一步,课堂授课和面授这种形式具有取代不了的作用。

面授的场景感和仪式感是绝大部分的求学者在线上课堂学习的时候感受不到的,而恰恰是场景感和仪式感是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旧社会的大家族往往可以请老师单独教授自家的孩子,但是为了孩子学得更好,大多都将孩子送到家塾去上学,让几个孩子在一起学习,或者直接请年纪相当的孩子陪读,甚至古代有一个专门的岗位就是太子伴读,有一句俗语说的就是“陪太子读书”,同时延请大德有才的学者担当老师,也就是太子太傅。

为何一定要拜师,还要有人陪?这就是因为读书也是需要氛围,需要一种场景感。有人说你是否幸福需要跟你的邻居比较,读书也是一样,遥远的人学得再好,对于你没有切肤感觉,而在同一个老师教授的小范围里,你和同学之间的比较就很直接。同一个老师授课,上课时,老师的每一个表情和话语,表扬或者批评,赞扬或者反感,求学者看得一目了然,那种心灵的激荡是网络课程所不能体会的。而这种感觉是父母或者朋友教授时也产生不了的,这也间接说明了为什么大多数时候父母不能教自己孩子,状元郎家的公子也要请西席先生。

而仪式感则是求学过程中更重要的一种感觉。

有人说,不在乎形式,重要是内容。但是事实上,仪式感是很多时候不能省略的。不信佛教的人进了名刹古寺,看到佛祖宝相庄严,菩萨庄严肃穆,香烟袅绕,木鱼声声,也会不由自主地对佛菩萨心怀敬畏,这就是因为寺庙里的那种仪式感让人很容易受到影响。

而一个好的老师面对面传道授业解惑对于学生思想的影响无声而且深远,这种潜移默化的化学反应是通过冰冷的网络产生不可能产生的。在面授过程中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不单单是学到知识这么简单,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老师的个人魅力,感受到师道传承的庄严,这种仪式感所产生的影响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比如布鞋院士李小文先生,如果只是在网络里给学生教授知识,那他的侠气、不拘小节、潇洒随性不可能被学生感受到,他的风骨更不可能被身边的后学者津津乐道。

时代越发展,我们越发需要更好的老师,而不是减少老师的数量,所以今天很多条件好的中学引进了博士当老师,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少不了老师的教育和影响,获得知识的渠道很多,但是文化的传承却需要由人来承担,所以精神的力量必须由精神来传递,文化的传承必须有老师的参与才行。

祝天下所有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8488-1001960.html

上一篇:那些河流,从《诗经》奔涌至今
下一篇:编辑不是你想做就能做:不适合做编辑的十种人
收藏 IP: 211.100.51.*| 热度|

21 李志俊 彭真明 孙东科 姬扬 黄仁勇 李明阳 蔡小宁 赵美娣 程娟 武夷山 强涛 王启云 葛素红 黄永义 zhouwangpu fnfeifei aihuaw momowu gaoshannankai aliala scienceus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