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一个在三流院校当硕导的朋友最近遇到一件非常内心纠结的事情,他从前一直器重但却失踪了N长时间的研究生突然给他发了一封电子邮件:
“老师,我真的不适合搞科研。从前每次您给我布置任务,我都很努力去做,但是我的基础实在太差了:英语不好、写作水平偏低、计算机基础薄弱,每次实验结果都很不理想。眼看师兄、师妹们小论文一篇接一篇发表,奖学金一个接一个拿,我心里很着急。我也想写小论文,可是我实在不会呀!我真的很笨,但怕别人知道,所以总是躲着您!每次坐在电脑边,我总是鼓励自己集中精力、努力提高自身科研素质,可是总是身不由己。现在我的精神快崩溃了,求求您,放我一马,让我做个最简单的课题,混战文凭毕业吧!”
这种情况,我也遇到不止一次。新生入学,导师满怀希望,希冀自己的学生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科研领域给点力;学生也是对未来充满憧憬,渴望通过2、3年的学习,切实在书面表达、口头表达、科研思维方面提高一大步,从而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希望归希望,两败俱伤、彼此失望的比例随着科研竞争的加剧、研究生生源素质的下降逐年增大。深入地分析其中的原因,对于改进处在转折时期的研究生教育,不无裨益。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单纯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打到教师、学生的身上无疑是有失公允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现在的科研的属性特征,即目前的科研已经变成难度不断加大、越来不接地气、日益不近人情的怪物了。
(1)难度不断加大,是所有科研从业者的共同特征。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要在前人数千年研究的基础上、在日益变化、竞争激烈的狭小领域有所创新,从业者必须付出极为艰辛的代价。在很多情况下,从业者要有100次试验失败、鼓起勇气发起第101次试验的勇气。近年来,科学家英年早逝的比例不断增大的事实,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这一特征。
(2)越来越不接地气,是近年来科研领域出现的另一新常态。这种特征源自两个方面的驱动力:唯SCI为上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唯利是图的市场经济驱动。单纯从学术论文发表的难易程度衡量,越远离生产实践的理论研究,如分子生物学、遗传育种、基因工程,越容易出高大上的论文,越结合生产实践的学科,如园林艺术、规划设计,越难冒出一篇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市场经济社会,从事业单位到公司企业,在经济效益优先的指导思想下,越来越不愿意与高大上的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究、也越来越不愿意接受毛手毛脚、眼高手低的研究生去生产实习,于是,本应来自生产实践的真实案例变成了实验室的人工控制研究,本来是实验室的实际操作变成了计算机屏幕上的模型推演。科研变成了日益枯燥、不接地气的怪物。
(3)越来越不近人情。在唯课题、唯论文的单一指挥棒下,成王败寇的历史规律被简单应用到了科研领域。如果一个教师发表了若干篇高IF的SCI论文,教授职称、博导资格、巨额科研经费、人才项目,赢者通吃。研究生也如此,国家奖学金、硕博连读、导师的宠儿,无不与论文挂钩。雪中无人送碳、锦上者不断有人添花,这种不近人情的科研界生态环境就连职场老手的老教师心理都难以接受,何况初入学术界的研究生呢?
难度增大、日益枯燥、不近人情,在这样一个领域走江湖,对从业者的要求真的很高:悟性要高(能够无师自通)、基础好(一入门就会写论文)、毅力坚韧(具百折不挠的毅力)、据较强抽象思维(最好擅长数学建模、计算机模拟)、心理抗击打能力强(能够长期忍受不近人情的科研环境)。
然而,在越来越差的三流院校研究生中,找到这样一种符合从业者要求的科研种子,真的很难。经常的情形下,矮子里是拔不出将军的!总分500分、英语满分100分,只要255分、英语34分即可读研,这样的学生中如何发现科研种子呢?
于是,当日益枯燥的科研遇到基础越来越差的学生时,悲剧就发生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