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天,正值一年一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上传的关键时刻。遗憾的是,NSFC网站很不给力,关键信息提交上去,系统没有任何反应:提交的人实在太多了,超过了系统的最大并发处理能力,系统崩溃了。
从NSFC官网的系统奔溃,可见中国科研队伍之庞大。然而这种庞大,如同接受“穹顶之下”作者柴静采访的中石化领导人叙述的那样:虚胖。
上周末,接受学校科技处的邀请,担任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的预审专家,与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大学等 校外同行专家一起,对提交的本子进行了预审。说句实在话,许多本子是在匆忙之中一蹴而就的草稿: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申报课题关联度不大、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及关键技术问题混淆、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与任务分工南辕北辙。
中午休息的时候,与几位专家座谈,大家都对目前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研经费资助、科技评价现状深表担忧。虚胖,是大家对我国科研队伍现状的共同看法。虚胖,有三层含义:数量太大、实力不强、可持续性弱。
队伍庞大自不待言。一些工科院校、综合大学的工科专业的教师的主战场本应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线,结果被不合理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指标逼到一条独木桥;一些不具备基本科研条件、科研梯队的二本院校、三本院校的教师也拥挤到了这条羊肠小道;一些本应从事管理工作的双肩挑干部也来搅局,加剧了竞争的残酷性和不公平性。搞笑的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也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至于这只队伍的科研竞争力,科学网已经讨论过多次,我这里就不再浪费笔墨。单就最近几年拿到和预审的自然科学基金本子来说,各方面都比较完美、令人眼睛一亮的比例实在太低。如果这种个人的估计具有代表性,按照自然科学基金四分之一的中标率来推算,从矮子里拔出的将军的水平也可略见一斑。
这种单一考核机制下的拉郎配的研究模式,其可持续性更值得怀疑。一些人拿到了课题,评上了职称,就彻底与科研拜拜了。一些科研无望的人,忙于相夫教子、兼职创收了。NSFC申报过程中的黑幕、潜规则也是时有发生。可以想象,在圈子很小的学科,如果一所大学的校长、书记申报,一个院士或者嫡传弟子申报,又有那个专家不会买他们的面子呢?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力度的提高,中标者名单中领导同志的身影逐步增多。随着973、科技支撑等科技部重大项目的取消、合并,精英、权贵加入NSFC项目申报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又有什么制度能够保证课题申报的公平公正呢?一个丧失了公信力的科研项目,又能持续多久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