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文科博士的春节返乡见闻,触发了人们对农村衰败与知识无用论的讨论。笔者自小生活在城市,学习、工作以来,虽然多次去过林区,但多为走马观花,对农村的发展变化没有发言权。然而对近年来越演烈的知识无用论的观点思考了良久。记得去年曾经与一位大学的教务处长关于教学改革展开过讨论:社会需要什么?大学老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如果忽略了这三个基本问题,而闭门造车地去传授知识,所学的知识自然是无用的。
社会的需求包罗万象,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千变万化,一味强调跟踪最后的结果难免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那么,能否从这包络万象、千变万化的头绪中理出个本质的、核心的东西,以此来指导人们的学习,这其中的研究成果可能比发表一篇高IF的SCI论文意义更大。
那么,那些是人们需求中基本保持不变的东西呢?那就是文化需求!笔者在上一篇博文中指出,文化从表到里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在物质文化上,国人重物质享受、感官刺激,在制度文化上强调等级、讲究圈子,在精神文化上重视功名。据此,可以推断,凡是与国人文化特征密切相关的知识,就是社会需求的;反之,则是无用的。
以此来推断,满足国人物质需求、感官刺激的知识,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美容、美发、美景、美食、美体,需求都比较强烈,大学学了这样的知识,自然不用担心失业。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就业形势良好的园林、家具专业,无不与人们的物质需求密切相关。自然,主流意识形态的黄赌毒,也是可以满足国人感官刺激的。因为需求比较强烈,虽历经严厉打击,每每总能死灰复燃。
当然,研究如何在讲究等级、强调圈子的社会中游刃有余的知识,哪怕是厚黑学知识,也是社会需求的,相关的知识也能受到国人追捧。这个观点可以在各大新华书店畅销书、排行榜中得到验证。记得一位在某地D校担任领导职务的朋友讲,学员在D校私下交流的一个主要话题就是如何当官、如何升级的厚黑学。如果大家有机会接触各级领导干部、商界风云人物、娱乐界明星、学界霸主,但凡成功者在厚黑学研究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诣。笔者认识的一位从商数十年的亿万富翁,坚决反对白富美的千金考公务员,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动员子女出国,理由只有一条:官场太黑!
在一个不信神、注重尘世生活的国度,研究如何减轻对不确定未来担忧、减轻人们对死亡恐惧的学问也在一定程度上热门。笔者有一个远房亲戚在农村生活,发现最近几年,农村居民中信神、入教的越来愈多。但凡有点名气的旅游景点,道馆、庙宇香火都很旺盛。华东地区某城市,市政府办公大楼后面有个名气不大的庙宇,每逢节假日的凌晨子夜,庙宇中总会出现领导干部求神拜佛的身影。笔者司法界的朋友,讲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某景区庙宇的方丈,据说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力,不少死刑囚犯的亲属将其视为神灵。方丈身边的一位居士揭开了其中的秘密:高院的数名官员心中有鬼,总到寺庙求神拜佛,与方丈结为莫逆之交,在关键时刻总能助方丈一把神力。于是乎,在方丈的祈祷下,死刑犯改判的神奇事件就发生了。
厚黑学知识太黑,精神、宗教知识太玄,对于平民子弟来说,读书的目的无非是学得一门手艺,娶妻生子、养家糊口,因此,在专业的选择、知识的获取方面应该以满足国人物质享受、感官需求为主,这样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在本科、研究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背景下,一些中专、职校逆势而上的原因,无外乎这些学校所办的专业与国民需求(也许是低档次的需求)紧密相连。
当然,研究人们高层次精神需求的哲学、社会科学,追踪世界前沿的理学、生物学,探讨社会秩序的管理学、法学,也需要人们来研究。但是,这种需求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极度低端的产业结构的制约,必然是小众化的。如果大规模批量生产,悲剧就发生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