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学期二次家长会,一年四次,九年,就是三十六次,我已经参加了三十四次。最有趣的一次在小学,老师讲了孩子们的趣事。
其它的没什么好记的了。总结起来,不外是家长配合,孩子听话。
可以说,现在站在中小学讲台上的,是考试专家。他们希望孩子是机器,按照考试要求,一步步地按照他们设定的步骤走,才有可能成为优秀。
可悲的是,孩子不是机器。
家长会后,一个高个子家长挡住我的路,问你家孩子上什么课外班了吗?我一开始没觉得是在跟我说话,因为他个子高。眼神似乎越过了我,但他挡了我的路,当我确认是在跟我说话时,我意识到他为什么这样问了。我小孩期中考试失常,跌到了后边,而这次,班级第五,年级上升了一百多位,也在优秀之列。我坚决摇头,告诉他上次孩子发挥失常,这次不过是正常发挥罢了。那位高个子家长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吧。
孩子在这点上有些像我。虽然初中高中都在重点中学,但我不是一贯的好学生。初中时,看小说,期中考了32名,扔掉小说,期末考了个前五。班主任饶有兴趣地问我为啥,我就说是认真了些呗。高三第一学期结束了,还有门课排在班级的后面。高三下学期开学就考试,成绩一跃而至第四,高考成绩,班级第二。这个过程,家长根本不知道。都是自己在调整。我儿子这学期遇到不少困惑,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帮不上忙,只能等着他自己调整。他自己相信,期末考试没问题,而考前,我们是有些怀疑的。他成功了。这半年的经历,对他是笔财富吧。
做家长的,孩子的成绩就是我们的心情指数。想做到洒脱,难。
家长的,老师的,那么多双眼睛盯着,孩子自我调整的空间有多大。
现在机械式教学表现在方方面面。最典型的是家长签字。从小学一入学开始,每一天每一门课的作业,每一次的考试成绩,都需要家长签字。家长的心因此跟着忽上忽下的。考不好了,对孩子,不仅要承受一次失败的打击,还要因父母表现出来的失望而自责不已,面对这样多重的压力,孩子得多坚强才能走出来?
家长签字,已是全国通用的做法。一次去南京,大学闺蜜出来见我,我俩小孩一样大。期间,她收到短信,是她小孩班主任发来的,说孩子没背课文。这个做法比我们还更进一步了。另一个朋友,孩子高三了,经常考试,每次考试成绩、班级名次都会被老师以短信的方式告知。朋友跟我说,真是不胜其扰啊!
有必要这样吗?成年累月地签字,会不会让孩子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家长脸色好看一些,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的兴趣,无从谈起,所以大学课堂上的孩子往往是一脸的茫然,不知为何而学。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
有了签字这一法宝,教师的责任就变成单一的上课,出考题了,其它的,与老师有关吗?尽职尽责地上课,把孩子的情况反映给家长,就够了。孩子情绪的起落,个性的差异,心理的变化,与老师何干。
现在教学名师一大堆,但教育家在哪里?这样的土壤,能培养出真正的科学家吗?
PS:以前谈过签字,当时就说要再写,二年后终于写出来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