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hliu971225 我写故我在

博文

上课那点事儿 精选

已有 6999 次阅读 2012-10-31 22:5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很久没写东西了。
    今天非常高兴。一是以傻乐和之名成功加入大名鼎鼎、向往以久的傻帮,二是一门课程结束了。
    就写写上课那点事吧。

    这学期承担了二门课。一门研究生的课,一门本科生的课。今天晚上本科生的课结束了。
前段时间科学网上讨论上课点名的事。我就想说说。因没时间,耽搁下来。今天徐迎晓捡起了这个话题,我也顺势跟上,写点上课的事。

    先从近的说起,就说这学期的这门本科生的课吧。
    选课人数14名。大四毕业班学生,其中五人保研,一人去北大,一人去复旦,一人去东北师大,二个女生保在本校。二人找工作。其它的准备几个月后的考研。其中一人有一门课程没通过。所以出勤情况可以想像出来。找工作的经常参加招聘会或参加面试,考研的要上考研辅导班,所以除第一堂课全部到齐外,其它每堂课都有缺席的。从第一堂课起,坚持点名,所以没有事的同学基本上能来。上课的情况也可以想像出来。保送的那五位学生,除了偶尔要参加学生会组织的会议外,基本上能按时上课,课上注意力集中,积极参加讨论。其它的同学即使来了,也是手里捧着本或英语或数学的考研书,一半听着一半看着他的书。我努力理解他们的行为,课上经常提问,那些一心二用的不得不停下来,参加讨论,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对课程应该能掌握一些吧,至少对课程的内容了解个大概。好在这是门工艺课,没有涉及到过多的理论,了解些本专业技术发展的概况就可以了。对他们要求不高。
    考试前,告知学生平时成绩15分,包括出勤及作业情况,结果他们起哄说要30分,我说那不是坑了不来上课的学生了吗?

    再说说以前上这门课的一件事。应该有差不多五年前了吧。一个学生也是选了这门课,但一次也没来过。那年我还给他们带专业实验课,实验做完了,这个学生主动找我讨论考研的事,说当年选错了专业,我们的专业不是他喜欢的,所以要考外系的,这个对他来说有些难,我还帮他分析了下,再加上他个子有1.85以上,比较扎眼,所以对他有印象。以为他不会来参加课程考试,谁承想,考试那天,他大模大样地坐在那儿,虽然是开卷考试,但按要求,他是没有考试资格的。出于对这个学生的了解,我法外开恩,没有让他离开,最后给了他60分。一个周末,走在路上,面前猛然站了一个大小伙子,给我来了个90度的大鞠躬,他站直了,才认出来是他。
   
    还有一次,我刚工作不久,给研究生上课时间不长。当时研究生课人数不多,一个学期下来,大家都比较熟悉,关系比较好。考前,一个学生来我办公室问问题,又聊了半天,高高兴兴地回去了。结果考试那天,别人都在认真的答卷,这个学生不会答,就拿出书,哗哗地翻着,根本就不顾是在闭卷考试。即使这样,他也没答好,成绩不高。结果从此每次在系楼里遇到,都像仇人似的,冷眉相对,还在背后说了我不少坏话。当时让我困惑了很久。

    边一在文章中提到老教授面对一个学生还全情投入地上课,我做不到。学生来的少时,我的兴致就不高,有些内容就不愿意深入展开。是我境界不够吧,深感惭愧。对专业学习的态度,这么多年来,真是发生了太大的变化。我们做学生时,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致非常高。同样是这门专业课,全班同学选修,基本没有逃课的。记得这门课上,一个同学溜号,被老师扔了粉笔头。课程越难,大家越是虔诚地去学,把课程当成一门学问,努力地探究,尽力去理解,就这样接触了量子力学、热力学、固体物理,一点点地进入专业学习的殿堂。可是现在呢,课程稍微有些难度,学生就抱怨。不仅我们学校是这样,与北大一位教授聊天,知道情况也是这样的。从专业课程的教材就可以反映出来,近年来教材越编越简单。
   
    大学课堂教学越来越受诟病。原因在哪儿?老师,学生,学校?知道教务主管部门是发了一道又一道文件要提高教学质量,但没见提升。
    不知结在哪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9300-628089.html

上一篇:兰州小吃
下一篇:海辉帮我
收藏 IP: 202.118.68.*| 热度|

28 陈小润 李学宽 赵斌 曹聪 张骥 陈湘明 齐国臣 钟炳 陆俊茜 肖重发 庄世宇 陈国文 吴浩宇 武夷山 李侠 彭真明 王浩 张焱 朱新亮 吕乃基 杨月琴 乔中东 张雪峰 杨晓虹 徐迎晓 wgq3867 fansg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