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委屈”渊源何在?
在网上看了一篇文章,很受启发。说一位来自祖国大陆的华人妈妈带着女儿移居美国后,发现在美国学习的女儿开朗了许多。每天放学,女儿都要求在班里继续待一会儿,看一本书,做一会儿阅读测验后,再回家。孩子一改过去事事依赖妈妈的习惯,有任何事情都会主动积极地去找她的班主任老师沟通,完全不用妈妈帮忙。虽然孩子的英语还有些词不达意,但她自己并不介意,仍然大大方方地反复努力去表达,直到把事情说清楚为止。
不过,妈妈很快又发现孩子这种变化并不稳定。当孩子周末去中文学校学习中文时,又变回了原来的胆怯中,不敢与老师沟通。不仅自己的孩子如此,周围那些土生土长在美国的华裔儿童,几乎全都对中文学校有极大的抵触情绪。孩子的妈妈认为,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因为女儿的中文口语表达,其实比英文口语表达更强。
通过观察,孩子的妈妈发现,中文学校的老师都是从祖国大陆来的,不少人在国内就是做老师的。这些华人教师和美国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有一学期,女儿在美国学校得了好几个奖。到领奖那天,妈妈有事不能去参加颁奖典礼,女儿得知这个情况时哭了。当时她的美国班主任立刻走过去抱抱孩子,表情非常遗憾地说:“妈妈不能来,我明白你的感受。不过我保证我会在那里支持你,为你加油。老师也会抱你,给你拍照。”妈妈抱歉地说:“Sophie(女儿的英文名字)是有一点敏感啦。”班主任却回答说:“敏感是非常宝贵的品质。Sophie总是非常在意他人的感受,她富有同情心。而且她很有艺术天分,观察力很好,这都是敏感孩子的特点。”
班主任并不是泛泛地夸奖,她还推荐Sophie去参加学区举办的“小小艺术家”展示会。而且Sophie的艺术课作品也总是被放在走廊里展览。
但同样是颁奖,在中文学校里的情形就截然不同了。负责发奖品的老师和带孩子们领奖的老师沟通方式出了问题。当获得二等奖的Sophie拿着奖状下台去领奖品时,发奖品的老师盘问她:“你错了几个成语?”孩子当时就懵了,因为卷子没有发下来,孩子就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不料,那老师还继续追问到底错几个?看着不知所措的孩子,那位老师就说:“那不行,我不能把奖品发给你。”
当Sophie嚎啕大哭找妈妈诉说后,妈妈带着孩子去找她的中文班主任老师。这位班主任听完情况说明后,马上非常亲热地说:“傻孩子!二等奖就是错了一个成语嘛!你为什么不知道呢?”等班主任带着家长、孩子一起再去找颁奖的老师时,那老师很不在乎地说:“你这孩子也真是,自己的事情自己都不清楚。”
Sophie的妈妈在文章中指出,在美国人的学校里,孩子无论出了什么问题,犯了什么错,也从来没有哪个美国老师质问她:“你怎么就不知道?你怎么就不会?”她认为,问题就出在中国老师的思维方式上。中国式教育要求儿童“可以愉快地接受各种有可能的羞辱”,而且最好是“大人希望你怎样就怎样”,大人对孩子却不需要体贴。正是这种单一标准下的羞辱,造成了孩子身上出现许多问题。
按照华人教师的思维方式,如果孩子敏感,他们往往会说“你为什么那么介意?小孩子想那么多干嘛?”孩子胆小,他们会觉得你不会争不会抢,活该得不到资源,他们会说“你为什么不变得大胆一点?”孩子好动,不能一动不动地坐满45分钟,老师就有权羞辱孩子,他们会说“别人怎么就都能坐着?”
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对冲下,孩子形成了条件反射。在英语世界里大方自信,而在中文环境下就又变回胆怯的样子。孩子的母亲在文章中呼吁:羞辱不会让孩子进步,只会让孩子压抑自己。有时候因为孩子压抑了自己,给了你一种孩子在进步的错觉,这是假象,因为压抑从来都不是一种幸福的状态。
文章里讲的中美教育之差,让我想起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一位来自上海的妈妈,听上幼儿园的女儿说和同学发生矛盾,找老师告状,结果老师说:自己的问题要学会自己去解决。没有按照女儿的要求批评那位小朋友。中国妈妈气得带着女儿去论理,老师还是反复说:“孩子之间的事情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于是, 那位气得不行的上海妈妈就告诉女儿,以后有问题不找老师,拿椅子砸对方。结果,没过多久,女儿真拿椅子把对方头砸破了。这件事情曾经纷纷扬扬了一阵儿。后来,大家都不敢接近那个孩子。为了孩子,中国妈妈带女儿回上海了。在日本公司上班的爸爸,独自一人在日本坚持了一段时间,也回上海了……
中国式教育,熏染出中国式的思维。走出国门,方能深刻体会到我们那种有着浓厚“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与他人的不同!比如,在日本完全看不到有人当街吵架的!他们完全无法理解中国人,尤其是夫妇为什么要当众吵架?
我们习惯遇到问题找人论理,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孩子们找老师,成人社会里,大街上常见的情景:吵架的双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尤其是弱者一方,往往想求得公众给个说法。围观者也好发评论,用道德的标准批评谴责自己认为错的一方……
仔细想想,我们这种不屈不挠地“要讨个说法”的文化,渊源何在?为什么要讨个说法?因为有委屈!为什么会有委屈?因为被迫受压!也许这真的和数千年封建等级社会的教育有关?不平等成了理所当然的存在?
中国式的“委屈”一词,难以用别的语言准确表达的原因也许就在于此?没有长期被迫受压,无奈忍受经历的人,自然难以理解“委屈”的心理感受,语言中自然也就不存在准确表达这种感受的词汇……
红叶随笔 2016040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2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