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glz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nglz

博文

中国式“委屈”渊源何在? 精选

已有 6283 次阅读 2016-4-1 07:15 |个人分类:文化漫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式“委屈”渊源何在?  

   在网上看了一篇文章,很受启发。说一位来自祖国大陆的华人妈妈带着女儿移居美国后,发现在美国学习的女儿开朗了许多。每天放学,女儿都要求在班里继续待一会儿,看一本书,做一会儿阅读测验后,再回家。孩子一改过去事事依赖妈妈的习惯,有任何事情都会主动积极地去找她的班主任老师沟通,完全不用妈妈帮忙。虽然孩子的英语还有些词不达意,但她自己并不介意,仍然大大方方地反复努力去表达,直到把事情说清楚为止。

   不过,妈妈很快又发现孩子这种变化并不稳定。当孩子周末去中文学校学习中文时,又变回了原来的胆怯中,不敢与老师沟通。不仅自己的孩子如此,周围那些土生土长在美国的华裔儿童,几乎全都对中文学校有极大的抵触情绪。孩子的妈妈认为,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因为女儿的中文口语表达,其实比英文口语表达更强。

   通过观察,孩子的妈妈发现,中文学校的老师都是从祖国大陆来的,不少人在国内就是做老师的。这些华人教师和美国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有一学期,女儿在美国学校得了好几个奖。到领奖那天,妈妈有事不能去参加颁奖典礼,女儿得知这个情况时哭了。当时她的美国班主任立刻走过去抱抱孩子,表情非常遗憾地说:“妈妈不能来,我明白你的感受。不过我保证我会在那里支持你,为你加油。老师也会抱你,给你拍照。”妈妈抱歉地说:“Sophie(女儿的英文名字)是有一点敏感啦。”班主任却回答说:“敏感是非常宝贵的品质。Sophie总是非常在意他人的感受,她富有同情心。而且她很有艺术天分,观察力很好,这都是敏感孩子的特点。”

   班主任并不是泛泛地夸奖,她还推荐Sophie去参加学区举办的“小小艺术家”展示会。而且Sophie的艺术课作品也总是被放在走廊里展览。

   但同样是颁奖,在中文学校里的情形就截然不同了。负责发奖品的老师和带孩子们领奖的老师沟通方式出了问题。当获得二等奖的Sophie拿着奖状下台去领奖品时,发奖品的老师盘问她:“你错了几个成语?”孩子当时就懵了,因为卷子没有发下来,孩子就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不料,那老师还继续追问到底错几个?看着不知所措的孩子,那位老师就说:“那不行,我不能把奖品发给你。”

   当Sophie嚎啕大哭找妈妈诉说后,妈妈带着孩子去找她的中文班主任老师。这位班主任听完情况说明后,马上非常亲热地说:“傻孩子!二等奖就是错了一个成语嘛!你为什么不知道呢?”等班主任带着家长、孩子一起再去找颁奖的老师时,那老师很不在乎地说:“你这孩子也真是,自己的事情自己都不清楚。”

   Sophie的妈妈在文章中指出,在美国人的学校里,孩子无论出了什么问题,犯了什么错,也从来没有哪个美国老师质问她:“你怎么就不知道?你怎么就不会?”她认为,问题就出在中国老师的思维方式上。中国式教育要求儿童“可以愉快地接受各种有可能的羞辱”,而且最好是“大人希望你怎样就怎样”,大人对孩子却不需要体贴。正是这种单一标准下的羞辱,造成了孩子身上出现许多问题。

   按照华人教师的思维方式,如果孩子敏感,他们往往会说“你为什么那么介意?小孩子想那么多干嘛?”孩子胆小,他们会觉得你不会争不会抢,活该得不到资源,他们会说“你为什么不变得大胆一点?”孩子好动,不能一动不动地坐满45分钟,老师就有权羞辱孩子,他们会说“别人怎么就都能坐着?”

  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对冲下,孩子形成了条件反射。在英语世界里大方自信,而在中文环境下就又变回胆怯的样子。孩子的母亲在文章中呼吁:羞辱不会让孩子进步,只会让孩子压抑自己。有时候因为孩子压抑了自己,给了你一种孩子在进步的错觉,这是假象,因为压抑从来都不是一种幸福的状态。

   文章里讲的中美教育之差,让我想起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一位来自上海的妈妈,听上幼儿园的女儿说和同学发生矛盾,找老师告状,结果老师说:自己的问题要学会自己去解决。没有按照女儿的要求批评那位小朋友。中国妈妈气得带着女儿去论理,老师还是反复说:“孩子之间的事情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于是, 那位气得不行的上海妈妈就告诉女儿,以后有问题不找老师,拿椅子砸对方。结果,没过多久,女儿真拿椅子把对方头砸破了。这件事情曾经纷纷扬扬了一阵儿。后来,大家都不敢接近那个孩子。为了孩子,中国妈妈带女儿回上海了。在日本公司上班的爸爸,独自一人在日本坚持了一段时间,也回上海了……

   中国式教育,熏染出中国式的思维。走出国门,方能深刻体会到我们那种有着浓厚“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与他人的不同!比如,在日本完全看不到有人当街吵架的!他们完全无法理解中国人,尤其是夫妇为什么要当众吵架?

   我们习惯遇到问题找人论理,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孩子们找老师,成人社会里,大街上常见的情景:吵架的双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尤其是弱者一方,往往想求得公众给个说法。围观者也好发评论,用道德的标准批评谴责自己认为错的一方……

   仔细想想,我们这种不屈不挠地“要讨个说法”的文化,源何在?为什么要讨个说法?因为有委屈!为什么会有委屈?因为被迫受压!也许这真的和数千年封建等级社会的教育有关?不平等成了理所当然的存在?

   中国式的“委屈”一词,难以用别的语言准确表达的原因也许就在于此?没有长期被迫受压,无奈忍受经历的人,自然难以理解“委屈”的心理感受,语言中自然也就不存在准确表达这种感受的词汇……

    红叶随笔 2016040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50818-967148.html

上一篇:感恩是幸福的种子
下一篇:背着仇恨活着不累吗?
收藏 IP: 175.133.109.*| 热度|

27 王善勇 朱晓刚 魏焱明 李颖业 郑小康 姚伯元 陈南晖 张骥 文克玲 王鸣远 强涛 黄永义 徐俊辉 刘杰 田云川 徐耀 李卓亭 张能立 饶东海 刘钢 马志超 taoshl xlianggg ahmen dulizhi95 wangqinling ccc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