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glz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nglz

博文

日本的排外&「縄張り」Territory❓

已有 6612 次阅读 2019-2-26 10:55 |个人分类:人生感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日本的排外&「縄張り」Territory

到日本,个国家、个民族、个文化……多外国人、或者直接,生活在日本的人,都会得日本太排外……感慨自己无法融入个国家、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中……原因是,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个国家、个民族、个文化于排外!

今天,我想从一个日语单词说起,大家分享一点儿个人有一个日语单词:「ナワバリ 」「ナワバリ 」您理解是什么意思?写出字,就是:「縄張り 」

我看电视,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非常有趣的真故事。我明白了个道理。有一家人,她家的猫出走了,失踪了找不着。就委托专业找猫的公司了。职业找猫的公司很有经验,按照地图、分区、分片排查,按照专业的找法找。最后,在离猫主人家很远的地方找到了。猫过桥、过河,躲在一个工厂停车场的汽车底下……

因为找猫的专家发了很多“寻猫启事”。 所以,那个工厂有人说,发现了好像是那只猫?就是这个故事。让我听到了一个道理他讲,如果猫一直在家里养,很少出门的话!突然出门的话,猫就回不来了……回不来的原因,不是猫不想回来。而是猫无法回去了……

 您想想,猜一猜,理由是什么?一直从来没有、或者很少出过门的猫,一出门,就踏入了野猫的「縄張り 」。所以,一旦出去,就无法回到原点原来的家因为它主人的家外边,马路……等等空间,都属于某一个野猫的“ナワバリ” 一旦出去,不是它不想回家,而是它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了!因为到处都有“猫主儿”,走到哪里都是被“哇🙀、哇🙀、哇🙀的警告、教训、甚至撕咬、殴打……😿

如此这般,它就被迫不断地逃跑……没有一个可以安心呆下去的地方结果,越跑越远了……跑啊跑,最后自己不知道跑到了哪里?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如同温室里的花苗,或者说,在家里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处处碰壁处处挨打受气为什么?怎么了?为什么猫不爱猫呢?都是猫啊!说到这里,您应该明白我想要表达的意思了吧……?这个专业找猫专家的分析,让我深有感触「縄張り」在猫的世界里的存在是如此厉害别以为自家外边没有,你家外边也属于某一个猫的「縄張り」「縄張り」就是:地盘、势力范围在人的社会里,土地有“地主人”在猫的世界这块地也有“地主猫”

老虎狮子……用味道划界猫也如此1查查资料:所有生物都如此!!!连海岸边那岩石上伏贴的贝壳都有地盘之说……

研究表明,凡有生命的地方,都有“占山为王”的意识

明白了这个道理心就彻底解放了!其实,说到底“排外是生物为了自身生命的安全的一种本能……保护「縄張り」、 地盘、势力范围!扩大「縄張り」、 地盘、势力范围,都是一种本能。

从一个走失的猫,所经历的一切学会理解别人,解放自己初来乍到,进入他人的地盘、领地,怎么可能不会被排斥呢?想一想 ,自然无可厚非……猫的“哇、哇、哇……”也可以说是一种面对外来者的一种自卫

生物本性,排外不只是某种生物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种文化……特有的专利!

区别只是,外来者多了,排不过来了而已……或者说,自己本来就是外来的可以说人杂了,排外的意识就淡了一些或者说,谁都没有排外的资格不过,却难免“有先入为主”先到的欺负后来者的现象。

所以说,要说日本排外,只能说,日本文化、民族,相对来说是一个受外来冲击比较少的,在过去通讯、交通不太发达的时代,这里就是一个“室外桃园”罢了。既来之,则安之,入乡随俗,用自己的努力、诚实、善良的行动,慢慢地打消对方的防范心理、或者说“生物本能的敌意”

不去奢望他人会热烈欢迎我们,最起码,不对立就知足了。如今全球化的时代,无论哪个国家?哪个个人?谁不与时俱进,谁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识时务者为俊杰”日本也正在积极努力地蜕变……

 

红叶随笔 2016/02/26

发表于《中文导报》2019年3月7日总1229期第28版

https://youtu.be/YLbdqZIxEUU

412.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50818-1164313.html

上一篇:紅葉新概念「人学」:不久的未来,什么专业最走俏?
下一篇:清明故乡行……
收藏 IP: 221.11.20.*| 热度|

22 郑永军 谢力 刘炜 朱晓刚 李毅伟 张忆文 王毅翔 刘钢 孙颉 贺玖成 程少堂 代恒伟 张鹰 黄仁勇 李颖业 李学宽 秦四清 杨正瓴 王从彦 晏成和 檀成龙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