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三年能形成千亿产值的环保科技公司,你信吗? 精选

已有 8537 次阅读 2014-8-15 08:1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普, 垃圾处理, 项目评审, 渗滤液, 填埋场

最近参加了一个有关乡镇垃圾处理及资源化技术的项目评审,项目实施单位是一个原来从事农业,后来改做环境工程的公司,他们有一位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有关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培训,但头脑比较灵活的老板。项目的评审会在乡镇的垃圾处理场附近搭建的板房会议室中举行。在会议室的墙面上,贴满了公司的负责人与各级不同领导合影的照片。公司宣传海报上介绍:该公司的一个最重要的研究成果,“生活垃圾生态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其先进的技术理念与科学的集成工艺,于201312月通过“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多位专家现场评审,认定该技术为国际先进水平,并给公司正式授予“国家科学技术成果证书”。看公司的发展目标:公司计划2014年垃圾生态处理合同金额50亿元人民币,2015年垃圾生态处理合同订单金额500亿元人民币,2016年就增加到1000亿元人民币,并争取于2016年在美国的纳斯达克上市。

听他们的技术介绍:该公司对原来乡镇的简易垃圾填埋场进行整治,采用他们发现的最新工艺——好氧垃圾处理法,即将从农村乡镇收集来的垃圾,通过喷淋他们搞的一种所谓特殊的含特效微生物的水溶液,在喷淋过程中,也就同时完成增氧过程。经过这种所谓的好氧方法处理,可以将垃圾中的有机物迅速分解,并几乎不产生的臭气,分解后,体积减少了,再回收垃圾中不可分解的资源,如塑料等,从而进一步做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垃圾渗滤液就在填埋场内通过简单的好氧处理,几乎实现零排放。为了防止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的横向渗漏,该公司负责人想出了一个水位静压防渗法,即在垃圾渗滤液处理池的四周,挖一个水渠,水渠中水的液位,大于渗滤液处理池的液位,这样,这些垃圾渗滤液就不会横向渗漏而污染周边的土壤及地下水了。

我们分析了他们用的这个所谓好氧微生物的垃圾处理技术,有可能喷淋的水,就是加了酵母菌的水,这个技术许多年前就有日本人推广过,日本人称其为“EM菌”,并不是一项新技术,但他们并没有介绍这个技术的来历,及他们的改进之处,也没有相应的专利申请。另外,由于乡镇的土地较多,且垃圾处理量较小,垃圾渗滤液就在没有防渗设施的土池中,通过简单的好氧曝气,他们就宣称处理完全达标,几乎没有垃圾渗滤液外排,这也是对垃圾渗滤液及其处理的困难缺少充分了解的表现。另外,用水位防止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和影响,也是完全不靠谱的做法。

该公司也申请了十多项专利,我看了一些这些申请专利的名称,差不多笑了起来。利用城市污水厂的污泥,作为污泥的处置方法用于生产陶粒,这在十年前广州一家陶粒厂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我们学校有老师也参加了部分研究与应用工作,并烧结了一些产品,通过了广州市的科技成果鉴定,后来因污泥中可能存在重金属及市场开发问题,该技术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可能该公司领导也发现了这个亮点,在没有查资料,或查资料不充分的条件下,就开始大规模地申请发明专利。一个技术点子,竟然申请多项发明专利。生活污水的污泥,造纸厂的污泥,制糖厂的污泥,用这些污泥生产陶粒,生产墙面砖,生产地板瓷砖等,每一个组合,就申请一个发明专利,这些不同的组合,加起来就前前后后申请了差不多十个专利。能不能拿到发明专利的授权我不敢肯定,但为了申请这些专利,花大笔的专利申请费是肯定的。

作为技术评审会,应该有比较详细的工艺原理说明,比较完善的分析检测数据。若作为工程项目验收,则项目首先要经过环评,且要有合符资质要求的设计单位来完成工程设计,及工程施工。但这个项目就是农村乡镇原简易垃圾填埋场的改造项目,环评文件没有,而这个环境工程单位,目前还没有任何设计资质及施工资质,也不可能有完善的设计图纸,有可能在施工前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全盘规划,而是在施工的过程中,有好主意了,不断地加以改进。另外,分析检测数据太少,且没有独立的,由第三方通过国家计量单位认证,并能提供MC标志的分析检测数据,作为专家组,几位专家的结论是统一的:尽管当地的镇政府希望我们能通过这个技术鉴定,但因数据不全,证明资料欠缺,目前还不具备项目鉴定与验收的条件。

虽然没有通过这个项目的评审,我也能感觉到项目实施单位为解决问题,还是想出了一些新点子,也付出了不少劳动,改善了原来这个乡镇垃圾填埋场的脏乱差的情况。对于镇政府,似乎也找到了一个花钱少,就能解决原来简易垃圾填埋场遗留下来的麻烦问题。任何方法还受到当地的文化、环境、气候、地域等的限制,若讲这个技术可以全国推广应用,也可用于大城市的垃圾处理,显然是不可能的。另外,在环境法规要求越来越严的今天,不按法规来做就完全不行了,且希望花一点专家费,搞一个专家评审会,然后通过专家签名认证的方法,为地方政府的行政决策提供依据,来对不合符法规的行为背书也是行不通的。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所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成果证书”显然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及环保主管部门的认可,也没有被我们认可。公司宣传的2014年合同额50亿元,到2016年将达到1000亿元的产值,对我来讲,总有点“天方夜谭”的感觉,但一定会有不少人会相信的!我国是一个容易产生,也会产生“大师”的地方,很遗憾,这些所谓“大师”都好像新星爆发一样,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我们的什么社会因素能促使产生这些“大师”呢?是要进一步加强全民的科普教育,还是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2399-819610.html

上一篇:从昆山轮毂厂大爆炸想到的
下一篇: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是核心技术吗?
收藏 IP: 112.90.239.*| 热度|

58 彭思龙 姬扬 罗德海 闵应骅 王守业 文克玲 吴飞鹏 张波 陈楷翰 杨正瓴 陈新泉 吴浩宇 徐传胜 黄永义 彭雷 孙学军 刘智颖 周普查 王春艳 杨亚军 秦逸人 赵美娣 董侠 宋泽阳 余海涛 高雪涛 陈智文 李宇斌 毛宁 刘丽华 李健 曹聪 简磊 孔梅 张健 邵鹏 张骥 张江敏 曹广福 戴德昌 武夷山 林中祥 黄俊 刘淼 温世正 唐常杰 张亮生 肖小敏 徐军 ljxm wgq3867 willchan dulizhi95 bridgeneer luxiaobing12 ybyb3929 aliala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