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在江苏兴化老家捉鱼摸虾,偶尔也会捉到螃蟹。用于水稻灌溉的垄沟堤上,若有口径大一点的洞,夏天蟹往往藏在洞的深处,这种洞也叫蟹洞,有时将整个手臂伸入洞中,在洞底可能摸到蟹。虽然知道有蛇洞,我们知道蛇洞都是比较小的,也知道有毒蛇的存在,但印象中家乡的毒蛇很少,几乎从来没有碰到过。蟹在洞中,特别在水下,它可能认为它是安全的,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只要控制好下手的角度,都可以将蟹从水下或洞中掏出来。一旦离开了水,要捉它就要加倍小心了。
后来读初中,学了荀子的《劝学篇》,文章中有:“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估计荀子没有象我一样真正地掏过蟹洞,才写出蟹的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这样的文字,蛇洞与鳝洞都是很小的,与蟹洞根本不好比,螃蟹有利用现成洞穴的习惯,它的寿命往往只有一年,今年的蟹洞明年来的新蟹可能会继续利用。
大闸蟹是回游性生物,每到秋冬季节,秋风起,蟹腿痒,在淡水的江河湖荡长得膘肥体满的大闸蟹,就开始起程,向河流下流的出海口迁移。在出海口(如长江口)的半咸淡水环境中,母体所带的卵在翌年3至5月间孵化,发育成为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的江河湖荡中继续生长。到了秋天,蟹又进入下一个轮回。小孩夏天捉螃蟹,掏蟹洞,也只是闹着玩,捉到的蟹也是还没有成熟的蟹。大人们则利用了蟹的回游特点,在成年螃蟹回游的河道上设计了使用“搬筝”捕蟹的方法。
每年秋风起,成熟的大闸蟹开始沿着河道向下流迁移。现在已难以考证是谁发现大闸蟹怕烟薰的味道。利用蟹的这个特点,人们就用稻草先拧成比较粗的绳子,然后,将这粗绳子浸水泡湿,将其盘成比较大的坛子形状,然后,在其内部放一些不是特别干的稻草,点上火。由于草不是特别干,几乎看不到明火,但能产生大量的烟,在这些烟的烟薰下,粗稻草绳由金黄色慢慢转化为烟薰的黑色,并有一股浓烈的烟薰味。就在这秋风起,蟹迁移的特殊时段,在家乡的最主流河道上,人们将这烟薰过的稻草绳,按河流向下游的流向,将草绳斜斜地横穿河道沉入水中。然后,草绳放置到搬筝的地方,给搬筝位置留了一个没有烟薰草绳的缺口。理论上从上游向下游迁移的大闸蟹,碰到这个烟薰的草绳,不敢横越,只能沿向草绳斜斜地向下走,到了安装有搬筝的缺口,进入搬筝中,搬筝定期收网。运气不好的蟹刚好通过搬筝,就收网了,大闸蟹被捉住。若运气好,通过搬筝时,没有收网,就逃过这一劫,再到下一个有拦河烟薰草绳的搬筝去闯关。
那时还没有改革开放,我记得我们村的几个搬筝好象是生产小队合作搞的。螃蟹的迁移应更喜欢夜间,搬筝的收获也应该是夜间为主。搬筝往往搭一个工作的棚子,操作搬筝的人坐在搬筝旁边,定期收网,后面一点就是休息的床,每晚2~3人轮值,不工作的人可以躺在床上休息。出于好奇,我很想看一看搬筝在夜里是怎样捉到大闸蟹的,与我妈软磨硬泡,我妈居然同意了,我真的在搬筝的蜗棚里睡过一夜。
上世纪七十年代,物价比较便宜且稳定,我记得好多年的大闸蟹的价格与鲫鱼的价格是类似的,都是5角钱一斤。由于每个内河口到长江都有船闸,有时要过几道船闸,这些船闸等水利设施,阻碍了大闸蟹的回游,那时大闸蟹的产量有限,一个搬筝,运气好时一夜能捉几十斤蟹,运气差的,一夜也就只能捉几只。
1980年我考上大学,离开了故乡,记得八十年代初有一年,那年的螃蟹一下子多了许多,蟹的价钱也从比较稳定的5角钱一斤,居然不升,还降了一点点。有人告诉我,蟹多,是因为县水产局在大河中投放了许多蟹苗,有人看到小轮船在大河里一边走一边放蟹苗。我想那应是螃蟹人工增产的开始。船闸等水利设施,阻碍了小蟹苗从长江口向内河的回游,人们在长江口将这些小蟹苗捕集后,再通过运输工具运送到内河淡水中,帮助小蟹苗迁移,从而大幅增加了大闸蟹的产量。当时捕蟹的方法仍是搬筝法,由于有利可图,搬筝在大河中的密度增加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业也越来越发达,兴化的大闸蟹开始大量销往江南的苏州,无锡,上海市场,甚至香港及国外,蟹开始供不应求,蟹的价格也就不断攀升,这也驱使了蟹的养殖方法不断改进,提高蟹的养殖效率。人们从最初利用天然水体(河流,湖泊,水塘)养殖螃蟹,开始将一些稻田改造,做成蟹塘养蟹。蟹塘的建设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标准化;蟹苗的生产,也从去长江口捕集天然小蟹苗,变为人工繁殖,从而大幅提高了蟹苗的产量。
毕业后工作地点离家乡很远,回家乡的次数也减少了,近年来,差不多每年只回家1次,离蟹的养殖越来越远,由于物流的方便,吃的蟹并不少。这二十多年螃蟹的养殖历史,也是养殖方法与相应标准和规范不断改善与完善的过程。随着蟹塘的面积年年增长,螃蟹的产量也不断攀高,兴化已成为螃蟹养殖与螃蟹产量全国第一大县。
高密度养殖可能会带来传染病的风险,为了防止养殖的螃蟹生病,有些养殖户开始大量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前几年有时吃的螃蟹有点苦的味道,应是使用“氯霉素”等药剂残留的结果。螃蟹的残留药品的第三方检测也应运而生,一旦化学药品超标,退货罚款,影响了螃蟹的销售,反过来促进了养殖方法的改进。
作为螃蟹生产第一大县,家乡有不少人从事螃蟹养殖,其中肯定有爱动脑筋聪明的养殖者。我一位中学同学,在家乡也是一位有名的养蟹人,他讲,他的蟹比其它人的蟹好吃,因为他坚持用小鱼小虾喂螃蟹,在蟹苗的选择及关键的时间节点上他也探索出自己的方法,从而提高了蟹的品质。
我看过一个视频介绍,有人开发出笼养螃蟹。螃蟹的一生,就局限在一个给蟹定身量做的小小塑料笼中。笼可以多层堆积,自动投喂,通过笼养,从而实现工厂化大规模螃蟹的养殖与生产。
我想到了鱼,鱼开始都是生活在江河湖泊的天然水体中,为了提高鱼的产量,人们将鱼放在鱼塘中养殖,为进一步提高产量,集装箱高密度养殖法,工厂水箱高密度养殖法应运而生。采用高强度曝气,提高水中的溶解氧,高速过滤,除去水中的杂质与污染物,控制水的温度,从而提高鱼的生长速度,提高鱼的产量。
我想到了猪,野猪被人训化后也是首先圈养的,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也开发出笼养,现在又进入了有更多笼养猪集中的养猪楼高密度养殖阶段。
我更想到可怜的鸡,野鸡在野外是可以自由飞翔的,变成家鸡后失去了飞翔。被人圈养后,养殖密度就大幅增加了。鸡是全球性的养殖对象,美国的鸡肉价格比猪肉,牛肉要便宜很多。要想鸡肉那么便宜,必须采用更高效率的工厂化养殖——笼养。为了防止笼养鸡的互伤,它的嘴必须经过处理,将其剪秃;为了不让它消耗太多的能量,它的运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鸡见不到太阳,也看不到月亮,见不到绿绿的青草地,更不用说多彩的鲜花,它的寿命是经过经济效率最大化核算过的,一般寿命只有50~60天,以保证饲料转化率最高。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要提高劳动效率,必须将大量现场劳动转移到工厂车间去,进行工厂化高效生产。笼养螃蟹肯定是提高效率工厂化养殖的有效方法。
只是笼养的螃蟹还会有天然蟹的风味吗?还会有人象我同学那样敢讲自己的笼养蟹比其它人的笼养蟹好吃吗?还能产生象我这样关于蟹的记忆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 17: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