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北京的雾霾将有可能影响房价的方式

已有 7909 次阅读 2013-10-8 08:4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房价, 北京, 雾霾, 汽车, 大气污染

最近国庆黄金假期间北京又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雾霾,科学网上也有多篇文章讨论雾霾的主因,总想找到哪一个因素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促使北京产生雾霾的这些因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1、北京非常高的汽车保有量,使用汽车排出的尾气引起汽车尾气污染。2、北京及周边地区有不少使用煤作为燃料的用户,煤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含二氧化硫、烟尘等的烟雾,产生大气污染。3、气象因素,北京大气产生逆温层(即空气上部的温度高些,地面的温度低些),大气象盖子一样将污染物覆盖着,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4、北京三面环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前二个因素是污染物排放因素,显然目前汽车尾气排放作用已大于煤烟的排放,后二个因素则是环境地理因素,气象因素又大于地理因素。这些因素哪一个是雾霾的主因?我的观点是,没有主因,是相互协同,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前没有那么多汽车,虽然用煤作为能源的比例比现在高多了,北京的雾霾却很少,这说明作为污染源,汽车尾气的影响要比煤烟的影响要大得多。另一个角度来看,北京每天的汽车使用量相差是不大的,但现在是有时有雾霾,而有时没有雾霾,只是雾霾的频率越来越多,雾霾的时间越来越长。若分析原因,很简单,有雾霾的日子,北京上空的空气都非常稳定,即形成了逆温层。有时,大家都能明显地感觉到,只要括一下北风,或者来一场“沙尘暴”,北风过后,就将雾霾一扫而光,这又说明气候条件对雾霾也是特别重要的。故雾霾是极高的汽车保有量,与逆温层气象条件这双重因素,协同作用的共同结果。

我国的汽车油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汽车降低污染发动机技术也要进一步加强,以降低汽车尾气的污染物排放量,但近期内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将燃油汽车,改为电动汽车,现在处于概念被大家接收,个别试用阶段,要大规模推广应用,仍需一段不短的时间。鼓励人们使用地铁与公共交通工具,这是正确的做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北京的汽车保有量仍在不断增加,叫大家都不用私家车也好像不现实。现在人工干预天气,在有积雨云的条件下,只要花钱,人工降雨已经成熟,但要改变大气形成的逆温层,好像还没有发明出能改变逆温层的“炸弹”。利用风力来发电,近几年作为一项新产业在我国得到大力发展,但反过来,利用大电风扇,吹走地面大气中的污染物,似乎是不现实的。有时人的力量在大自然的面前,显得那么的弱小。这就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北京的雾霾,只会随着汽车保有量的进一步增加,有可能雾霾变成更严重,有雾霾的时间更长。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军事等中心。今年3月初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大与政协二会,当时已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雾霾,以后每年全国二会期间,北京发生雾霾的频率和可能性,有可能随着汽车的保有量增加,仍会进一步上升。除非采用奥运期间的行政管理力度,禁止绝大部分的私家车在二会期间使用,但若这样做,将付出很大的代价。我有一个建议,以后我国的二会,可以选择不在北京召开,以避免北京可能存在的雾霾,如将人大政协二会改在湖北的武汉召开,甚至也象目前的全运会一样,在国内的其它几个大城市轮流召开。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内大部分的省会城市,都已具备接待人大政协二会代表开会的接待能力。建议在武汉召开,一方面是三月份武汉的气候不热,也没有进入梅雨季节;另一方面,武汉也接近中国的地理中心位置,同时也是交通枢纽城市。当然,国家相关部门可以经过更详细的考证与比较,确定另一个更合适召开全国二会的城市。

每年的人大政协二会不在北京召开,且慢慢形成常态,虽然不宣布“迁都”,但也应该让大家知道,因大气污染,北京作为国家的行政中心,其中心位置的作用正在发生悄悄地变化。其实因各种原因,迁都在全球已不是先例,如巴西,缅甸等。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我估计最大的显性影响是:没有办法控制上涨的北京房价,会立即停止上涨,四环以内,目前每平方米5万元的房价,有可能会跌到2-3万?汽车的保有量也许会随着人流的离开而下降,这样,北京雾霾天的天数就会下降,北京的空气污染状况,就有可能有所减轻。

作为北京人,你们是喜欢这种变化的,还是不喜欢?

 



空气污染和PM2.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2399-730981.html

上一篇:钱多、人少,楼多、住少——鄂尔多斯之行(下)
下一篇:上够不到天,下达不着地的研究
收藏 IP: 218.90.216.*| 热度|

13 李健 牛登科 吕喆 蒋大和 刘智颖 肖小敏 张忆文 杨正瓴 徐军 ncepuztf muguiying chenhuansheng oxygen201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