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读研的变迁

已有 7985 次阅读 2013-9-2 08:3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生, 高校, 硕士

我们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本科生,本科毕业直接读硕士,那时全国每年只招收20多万本科生,招2万多的硕士生。读研期间,不仅不用交学费,还有每个月70多元的生活费,这生活费,也差不多是当时不少单位的大学生刚毕业的工资了。

 

总体上来讲,我们那时候花在实验室做实验,以及去图书馆查资料的时间比现在的研究生要多许多,但从研究生阶段取得的有显示性的科研成果来看,现在的研究生比我们那时强多了。从我手上毕业的硕士生,都有至少二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且优秀的硕士毕业生,都有发表在国外SCI杂志的论文。更不用讲博士生了,现在学院规定,没有二篇在国外杂志发表的SCI论文,是不考虑组织论文答辩的,其实我想即使导师同意,学院同意,没有较好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也不容易通过现在的博士学位论文盲审。

 

我们那时硕士研究生,很少有在读研期间发表研究论文的,研究生毕业也没有相应的发表论文的要求。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现在的研究生又好像没有我们读书的时候那么刻苦。我记得晚上十二点,那时我们研究所许多实验室的研究生仍在做实验,而现在我偶尔晚上十点多到学校办公室,看到实验室的灯还亮着的房间已不多了。总结原因,现在的办事效率比以前提高了许多。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文献检索效率,以前自己到图书馆查新,主要是查以往期刊,查美国的CA,要准备文献记录卡片,有时半个月的功夫都不抵现在网上查新半小时。现在实验设备大部分都是通过外包加工,而不是自己亲自做也大大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加工效率。交通效率的提高,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那时出差去一趟北京,在火车上都要呆二天,现在高铁,飞机,只要几小时。另外,电脑及网络的普及,也大大提高了论文撰写与修改的效率。我在读硕士期间,没有杂志论文发表,最早发表的论文是毕业后的1988年的一个会议论文,杂志论文是1989年在《重庆环境科学》上发表的目前已被广泛采用,应用于处理电路板蚀刻液处理的论文“用酸-硫化钠二步沉淀法处理高浓度铜氨铬离子废液研究”。记得那时要写文章,必须用钢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400个格子的稿纸上,写好后要送到导师手上,让导师修改,修改好后取回来,再重抄一次,若导师不满意,又改,还要再重抄一次。然后再通过邮局寄信投稿,效率极低。现在我的学生写文章,用电子邮件发给我,或直接通过QQ聊天上传给我,我一般不超过2天就会修改好,有时半个小时修改好就发回给他们,他们的投稿也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信息传输效率得到极大地提高。故能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多的显示性的“科研论文”的成果,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这一代人,虽然在小学,初中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读书不算多,但因为十年“文革”,形成了人才断层,给我们提供了比较多的机会。当然,不少好位置被更早的77级,78级占据了,但仍有不少位置留给了我们。我们读大学时一个系,三个班,近百人,入学时只有一人的年龄超过20岁,相对于77级与78级老大哥而言,还有点年龄优势。那时能成为科学家是许多少男少女的梦想,优秀的本科生都争着考研,本科生能考上研究生的比例差不多是101,能考上研究生,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但也正因为比较稀少,大家也都能占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在广州,有时一帮研究生老同学聚会,坐下来吃饭,除了留在学校做老师的或出国的同学,到外面去的,居然没有一个是单位二把手,差不多清一色的一把手,只是单位有大,有小,体制有国营的,或民营的。我想现在研究生毕业,就平均而言,再也没有那样多的好机会了,当然,个别优秀的另外。

 

从人群中的比例来讲,我们这些60后,是三年自然灾害后出生的“婴儿潮”的一大批人,轮到我们读研究生时,那时全国一年只招收2万多的硕士研究生,在人群中比例是很少的。现在孩子少了,一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高达60万人,就平均素质而言,也应有所下降。我虽然赞同全民教育,提高全民的素质,以及人人的终身教育,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但我更认可优秀人才在人群中的比例是一定的,不可能让人人读博士,个个就成为人才了。若个个人都读博士,一定会有许多“蠢博士”、“呆博士”。

 

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必须依赖实业,而实业界目前最缺少的是有技能的技工,而不是目前那些不少要交高学费的,以教育产业化为目的的“三本”大学培养出来的“文不能写文章,武不能做工”的所谓大学生。

 

我有时狂想,若现在的研究生,在高效的工作环境下,用我们那时读研的干劲,那该取得多少成果啊,但再想一想也不对,读研究生,关键是要掌握开展科研的研究方法,并培养研究兴趣,路遥知马力,若现在透支了末来的研究热情,也不一定是好事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2399-721598.html

上一篇:“国基”成为分母,最大的技术推广项目也飞了,咬牙加油!
下一篇:每一起难緾的纠纷背后都有一段特别的故事
收藏 IP: 112.90.239.*| 热度|

32 李汝资 魏武 陈飞 陈楷翰 李孔斋 邓睿 郭训文 武夷山 曹聪 简磊 张忆文 刘智颖 肖小敏 叶春浓 罗中 苏金亚 赵序茅 李志俊 魏国 洪海云 王浩 罗帆 陈沐 杨正瓴 李宇斌 neilchau ycjyf ACLzz bridgeneer muguiying yunmu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