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行业内卷与突破 精选

已有 7835 次阅读 2023-1-30 09:0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一些工业产品在全世界竞争力差不多是最强的,所谓竞争力强,就是价廉物美。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价廉物美的背后,国内的行业竞争是多么惨烈,有些内卷的严重程度外行人是难以想像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及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环境检测行业也随之兴起,大量的环境检测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开张起来。三年前有一家环境监测公司因营运亏本而要出售部分股权,当初天真地以为该环境检测公司亏本,主要是业务量不足引起的。考虑到环境工程公司平时就有一定的环境分析监测工作量,就组织几个朋友的环境公司一起合伙,这样,能进一步地增加这家环境检测公司的工作量。只要工作量饱满了,应能扭亏为赢,同时,有自己的监测公司,更容易服务于相应的环境项目。这样,就将这个环境监测公司大部分股权买下来。很快全省召开环境监测协会的会议,我参加了会议,由于我在环境工程界多年的工作积累,学生和朋友多,认识我的人相对也多,被推荐增选为协会的监事。参加这次会议我才知道,全省参加协会的会员单位有3000多家,更多的单位还没有参加该协会,而全省的环境监测业务量是不可能满足这么多家环境监测公司来检测,这行业已严重内卷,恶性竞争不可避免。进入该行业,也知道一些内幕。虽然分析样品的成本与分析样品的数量及检测人员的工作效率等相关,但行业内正常的平均成本还是可以估算的。通过成本核算,对照市面上一些公司分析检测样品的报价就会发现,市面上的一些分析检测项目报价竟然比成本还要便宜。虽然我们加入后,该监测公司的业务量大幅上升,工作人员的效率也有所提高,且仍不断通过优化管理与工作流程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分析检测成本,但该公司仍是亏本的,只是亏本额不断减少,也许将来能达到收支平衡状态,但要想该公司赚大钱几乎是不可能的。知道了这个行业内部的实际运行状况,经常看到新闻报导有环境检测公司数据造假现象也就能理解了,也许有部分环境监测企业,只有通过造假才能存活下来。

另外一个传统的化工行业—氧化铁红,我国的铁红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约70%,对这个行业,我有差不多20年接触历史。硝酸法氧化铁红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氨氮废水,铁红主要成本构成为生产成本与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用传统的硝化反硝化工艺来处理这高氨氮废水,一吨氧化铁红产品的所有环境保护成本大约2000元,而氧化铁红的其它生产成本大约5000元。国内的一些氧化铁红生产商,目前该产品的报价就是5000多元,而外资公司的报价往往高达9000多元。这些外资公司,有时也买国内公司的氧化铁红作为原料,重新包装或物理混合,变成他们自己品牌的产品,价格上涨后再出售。国内的一些氧化铁红生产商,其实是通过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环境保护的费用而赚取微薄的利润,并不断扩大自己的产能,使该产品的生产在全世界占有了较大的份额。

硝酸法氧化铁红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氨氮废水,传统的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往往要投加大量的碳源,碳源的投加,占整个处理成本的70%。另外,碳源的投加,也使污泥量增加,也增加了污泥的处理成本;新型脱氮工艺—厌氧氨氧化,由于不需要投加碳源,且能减少曝气量从而节省曝气能耗,同时污泥量也少,几乎不需要污泥处置,新工艺具有明显的低碳节能的优势。新工艺的处理成本,与目前不少氧化铁红厂,将氨氮通过吹脱法吹到空气中的污染物转移做法相近,每吨铁红的环境治理成本能从2000元降到500元左右,若国内的氧化铁红企业全面地推广应用新的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技术,则能继续保持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又具备了环境治理技术的先进性。

不仅氧化铁红产业,国内的其它一些行业,特别是座落在一些乡镇的化工企业,往往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为推广我们开发的低碳节能的厌氧氨氧化工艺技术,到一家有氨氮废水产生的化工企业调研,从物料平衡上分析,总觉得有大量的氨氮流失了。到工厂现场实地考察发现,废水中的氨氮通过气提工艺,被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去了,且排放点设置在装置的最高处。氨气的分子量低于空气,氨气被排到大气后,很快上升,并不容易在周边产生臭气,但这种污染物转移的方法,是不可能通过现在的环境影响评价。到另一家新建的生产相同化工产品的生产企业,该企业的氨氮废水采用了传统的硝化反硝化处理工艺,我看了他们的污水处理厂,处理设施规范,但处理成本高昂,我给他们介绍了新的厌氧氨氧化氨氮处理工艺及处理成本,他们对能大幅降低氨氮废水的处理成本,且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特别感兴趣。

国内不少行业,产能过剩,内卷严重。在强调高质量发展的今天,要突破内卷的束搏,再也不能通过违规的手段,通过破坏环境的手段来发展,只能通过采用低碳节能的新技术,强化内部管理的方法来取得突破,获得进一步地发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2399-1374074.html

上一篇:研究论文离应用的距离
下一篇:解决一个行业的“痛点”花了近二十年
收藏 IP: 14.145.144.*| 热度|

17 檀成龙 周忠浩 贾玉玺 王安良 刘欣 晏成和 信忠保 宁利中 肖小敏 崔锦华 武夷山 黄永义 郑永军 马德义 徐芳 白龙亮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