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参加了一个全国性垃圾渗滤液(渗沥液)处理技术研讨会。会议上国内不少科研单位与公司介绍了自己最新的研究及应用成果。垃圾渗滤液应是最难处理的废水之一,之所以难处理,主要存在两大难点:一是高浓度氨氮,二是存在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高浓度氨氮带来的生物毒性,使成本低廉的常规处理生化法存在稳定性差,且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同样也难以通过生化法脱除。
国内最大的城市,同样也拥有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的处理规模也是最大的。为处理这些最难处理的废水,引进国内,甚至国际上最强的水处理公司。为保证生化处理的稳定性,引进了来自欧洲的著名环保公司来脱除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该公司采用了物理化学脱氨工艺,将垃圾渗滤液中的氨,从渗滤液中提取出来,得到白花花的铵盐,美其名曰“资源回收”。虽然工艺介绍得很模糊,更没有成本核算,但作为有基础物理化学功底的人,就可以推测出其工艺原理,猜测出其处理成本。
将氨从垃圾渗滤液中分离出来,无论采用吹脱、离子交换或膜分离等工艺,一般都要投加碱,用碱的钠离子来置换废水中的铵离子,且等当量投加碱。若脱一公斤氨,则因分子量的关系,差不多要投加2.5公斤的氢氧化钠;要让氨形成白花花的硫酸铵,则必须用硫酸来吸收氨,一公斤的氨,又需要约3公斤的浓硫酸来吸收它,还要有加热、蒸发、干燥、结晶等工序,电耗不可能低。核算化学品的成本,2.5公斤的氢氧化钠需要约10元,3公斤的硫酸,硫酸的价格按一吨3000元计,则要18元,再加上电耗等,处理一公斤氨氮的直接成本,应不低于40元,还不计算设备折旧,及财务成本等。所得产品硫酸铵,作为农用化肥,是低值产品,一吨1千元左右,一公斤氨氮,即使生成4公斤的硫酸铵,无论怎样核算,这也是一笔大亏本的买卖。垃圾渗滤液有时每吨水含有2公斤甚至3公斤的氨氮,脱氨处理成本更加高昂。
目前生化法脱除水中的氨氮,对于碳源很少的废水,最经济低碳的生化处理方法是厌氧氨氧化。厌氧氨氧化工艺是1990年荷兰Delft技术大学Kluyver生物技术实验室开发的。2000年以来,在欧洲陆续开始推广应用。近两年,我们也开始厌氧氨氧化研究,将该工艺应用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并已做到工程化应用规模。研究发现采用厌氧氨氧化技术,处理老龄的高氨氮垃圾渗滤液,由于它的碳源很少,本身具有足够的碱度,其它营养物也丰富,几乎不需要投加其它化学药剂,就可以取得良好的脱氨效果,且不仅脱除氨氮,同时脱除总氮,将废水中的氨氮在厌氧氨氧化红菌的作用下转化为氮气而脱除。整个过程,只需要曝气风机及水泵的电耗即可,对于含1公斤氨氮的废水,吨水处理直接成本降到了10元以下。即使高达3000mg/L的氨氮,也能通过厌氧氨氧化脱除,这才应该是高氨氮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低碳绿色处理发展方向。
若是一家普通的公司,由于对新技术跟踪与认识的差异,选用了一个常规的技术能解决问题,即使处理成本较高,该肯定还是应该肯定,我也不会讲什么。但对于来源于欧洲的一家大型环保公司,且号称拥有全球领先环保科技的公司,厌氧氨氧化已在欧洲有许多成功应用案例,该公司不可能不知道厌氧氨氧化技术,也不可能不了解厌氧氨氧化技术处理低碳/氮比废水的优越性。不选用低碳省钱的厌氧氨氧化工艺,而选用一个投资大,化学品消耗高的氨分离工艺,且用更多化学药剂的投入,回收了低值的化工产品,还要签上“资源回收”的标签,我是不能接受,也难以容忍。在会议上,轮到我发言时,我也不回避国外公司的代理人在场,直接批评了这家外国公司,只想在中国赚大钱,而没有能真正给我国带来最新的环保技术,缺少大公司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担当。中国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靠引进是引进不来的,关键还是靠我们自己的研究来推进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我的这几句话,赢得了会场上与会代表的掌声!
暑假期间我原来的一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到欧洲一所著名大学读博士,假期回国到我办公室与我聊天,他目前的博士研究论文也与垃圾渗滤液有关。我问他,他看到的欧洲几个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是怎样处理的,他说,就是通过厌氧氨氧化脱除氨氮后,排入城市下水道与市政污水一起处理。
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国成为最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但人口多,人均资源少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我国还远远没有达到富得流油而不计成本的程度,我国人均产值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是巨大的,我国仍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若一些垃圾渗滤液,只通过厌氧氨氧化处理,然后再通过城市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吨水处理成本会降到20元以下。而现在国内有些城市的垃圾渗滤液的吨水处理成本已高达400多元。高额的处理成本,必然消耗大量的各种资源,从而导致各种浪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并不反对公司为社会提供服务而获取应该获得的利益,但作为从事环境保护的公司,除了要考虑公司的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与社会责任。
环境问题,其实也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环境与经济,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改善环境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寻找用最小的成本,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也就成为环境科技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