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常有人吹嘘自己搞出了什么“黑科技”,问其原理,往往以保密为由而不加以回答,或故弄玄虚,堆砌一些当前正时髦的词藻,如量子,超时空之类,对于这些所谓的“黑科技”,只要它违背了正常的科学原理,我都对这些所谓新发明的“黑科技”表示怀疑。
在环保领域也不另外,常常有人宣称发明了一种处理废水或处置废气等等的“黑科技”。对环境的治理,不少处理方法,往往是按下葫芦浮出瓢,若浮出的瓢被故意掩盖了,有可能带来更加严重的二次污染。当年污水注入地下,或厂区找个地方,搞一个废水渗坑,吹成无废水产生的新工艺,多年后,地下水失去了饮用价值,多地发生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这种“断子绝孙”的“黑科技”才成为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但要想修复已被污染的地下水,可没那么容易,不仅需要大量的金钱,而且可能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漫长过程。这种废水往地下注,搞废水渗坑,还不能算“黑科技”,因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种偷排行为,只能讲企业老板心太“黑”,只是想不到这样为省钱的方法,有可能将来会花更多的钱。
有些所谓的“黑科技”,一般人看不出来是偷排行为,企业主还真以为用到了一种新技术。这几年市面上流行的所谓COD掩蔽剂,应该算这种“黑科技”的典型代表。对于工厂的废水处理,若平时出水的COD略有超标,只要在出水中投加一点所谓的COD掩蔽剂,就可以保证出水的COD达标了。二年多前,广东有一家合资企业,为了保证其工厂的废水处理达标排放,居然在废水的排水口,放置了COD掩蔽剂的投加系统,在药剂缸上,也贴上了COD掩蔽剂的标签。华南环境督察到工厂检查工厂的废水处理设施,看到这贴有COD掩蔽剂的药剂桶,不用做进一步地检查,直接要求工厂限期整改。因为大家已经知道,这所谓的COD掩蔽剂,它并没有真的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脱除,而是在废水样测定COD时,对COD的测定施加干扰,从而使测出的COD值偏低。另外,由于这种化学品COD掩蔽剂的投加,反而增加了废水的毒性和环境污染。
最近,作为评审专家,评审和比选广州市一个重要湖泊的水质提升改造技术方案。在提供的十多家技术方案中,我们就发现有一家公司,发明了一个“黑科技”,它通过所谓的“量子传递”原理,只要消耗一点电能,就可以将水面面积达几十万平方米的湖泊水质变清。这公司既不能提供可以自圆其说的科学原理,又不愿意在其它的小型湖泊先做一个应用性实验来证明该技术的可行性,只是信誓旦旦地要在市区重要的湖泊使用他们的“黑科技”。我们通过专家投票,首先否决了这种讲不出科学原理的“黑科技”。
去年接受校友邀请,我们去看了一家大型的LED屏生产厂,虽然LED屏生产,产值大,相对而言,其污水的排放量并不大,应算一个优质的工业项目。但该厂建在环境敏感区,要求产生的工业废水,绝大部分处理后回用,少量外排的废水,必须达到准地表四的要求才能排放。工厂邀请我去,就是因为他们当时的废水处理营运商是一位台商,由于LED屏及电路板行业,台湾起步较早,相应的工程技术比我们大陆领先一些也是合理的,但这位台商有太多的“黑科技”了,除了刚才讲的COD掩蔽剂外,他们还有氨氮脱除剂,对于废水中存在的总氮,他们也能拿得出所谓的总氮脱除剂。这个工厂运行了快一年,由于工厂的生产系统处于调试状态及订单也不饱满,故处理水量远没有达到设计的标准。虽然在废水处理过程中投加了不少用于将水中的悬浮物去除的絮凝剂,但由于沉淀池设计不合理,居然沉淀池中的污泥量极少,而这个运营商就吹嘘地讲,他们的药剂特别好,脱除了水中的污染物,但产生的污泥量也很少。整个污水处理营运公司,从公司的管理,到公司的主要技术人员,就是这台商一家人,另外请了一些大陆的操作工人。由于缺少必要的技术力量,废水处理厂的一些重要处理设施,如用于脱除废水中有机物的膜生化反应器(MBR)一直没有投入运转。工厂通用工程方面的负责人也是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废水处理系统失效,工厂就有被逼停产的巨大风险。
我不相信讲不出原理的“黑科技”,也不接收以技术保密为由而故弄玄虚。工厂请我为水处理方面的技术顾问,我赞同并极力帮助更换了这个营运商。新的营运商运行后,我们协助使工厂的MBR系统启动,很快MBR就显示出很强的脱除废水中有机物的能力。在巨大的地下贮水池中,我们发现了差不多过去一年的化学沉淀污泥的去处,几千立方的水池,已大半被这些污泥占居。启动废水处理厂的所有污泥脱水系统,花了差不多二个月,才将这些污泥脱水处理完毕。再新增必要的化学氧化与生化的深度处理设置,以保证处理后的出水,达到当地环保部门规定的准地表四的排放标准。我都能明显地感觉到,业主单位的相关人员,以前对这套废水处理系统写在脸上的担忧,慢慢转化为现在一脸的轻松,因为没有了未知的“黑科技”,大家对废水处理装置更有信心,再也不会担心因废水处理装置出现问题而逼迫工厂停产的恶性事故发生。
“黑科技”应该算比较新的,能给人耳目一新的高科技产品,但它的科学原理可不能是黑的,必须是明白无误的白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