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ysicsxuxiao 致远

博文

多求实,少“创新” 精选

已有 4012 次阅读 2013-4-23 17:36 |个人分类:总结与反思|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地震预测文献

   

       陈龙珠老师在今年1月文献: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地应力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一文中,提到在今年1月,有一篇发在某杂志增刊的论文中,实际上根据在当地进行的一些地质工作,已经对雅安地震做出了非常有根据的预测和警告。

  为什么会发在增刊上?我觉得发论文这件事本身就有些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

 

  作为一个不爱发论文的人,我即使被考核及学生毕业所迫,让学生发文章,也是要求学生发文的所有工作,有实际的问题、严密的推证、实作实现了的软硬件、明晰的仿真,可重复验证的实验和数据。即使工作不好看,有时意义不够大,但是比起妙笔生花、胡乱地“深刻”分析,要好得多。

  有时学生会认为我很呆板:明明是老师自己也混得不好,还拿些老套路来要求学生。

  那么什么是新套路?创新!我的那些老套路都没法严格达到,没关系,只要你有个“闪亮”的idea,并且没有伪造点什么东西,就可以一路通行,发高档杂志,毕业、提职都有了保证。说不定,还能发个CNS,一步登天。

  这风气影响极坏,我参加的学生答辩、各种评审,都会碰到将“创新”抬到最为重要的高度的情况,科学的严谨性、实践性完全被扔到了一边。最为糟糕的是,很有一些知识分子,以此等“创新”论文或者工作,位居要津,抢到资源,尽占主流。

 

  在这样的风气下,可以想象,一般论文的审稿工作,也是“创新”导向的。我有两个学生的工作,实验和仿真,做得非常扎实。但是,其中一个学生的文章稿件,因评审意见是“未了解前沿,不够新颖。”被拒稿,不得不转投其他杂志;而另一个学生的稿件,则是“创新性不足,意义不够大。”而被发在增刊上。

  更有甚者,我收到了一份学生们经常发论文的一个杂志的邮件,要求我说明论文受到国家级的基金资助的情况(我就没什么国基,也早就不申请,要写的话,只好挂上别人的基金号了),或者说明论文后续工作获得专利的情况。言外之意,大约是说:“兄弟们也知道这是扯淡的风气,但是杂志要生存,需要有‘创新’元素。有了基金和专利,至少说明我们在发‘创新性’论文。您老帮帮忙!”

 

  我想,这回地震会给大家提个醒:一个极不靠谱的断言发在了Nature子刊上,而一份真正有预警作用的实在的工作,发在了某个中文杂志的增刊上。这是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给我们这些学界的知识分子们,勾画了活脱脱的沉沦形象。

  我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知识分子,没什么号召力。但我依然呼吁,学界能自我反省,问问良心,多求实,少“创新”。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1678-683242.html

上一篇:大地震预测指标探讨
下一篇:追忆似水年华
收藏 IP: 202.38.220.*| 热度|

13 陈安 武夷山 陈楷翰 蔣勁松 秦四清 赵斌 韩涛 李宇斌 徐腾飞 zzjtcm lbjman bridgeneer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