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老师果然犀利!我是这个观点:如果你有钱养学生,基本说明你跟社会不脱节,你的学生才有前(钱)途;否则,说明你跟社会是脱节的,学生学的东西基本上是屠龙之术(有的研究生和导师连“术”都没有),完全是社会资源浪费。现在评职称(“博导”等也是“职称”),猫腻多了去了,所谓“学术共同体”,由于没有对科学的共同信仰,对专业的共同热爱,对社会的共同责任,从来都是从技术战变成口水战和关系战,所以我认为,很多导师都是不够格的 ,限制他们招生,在目前情况下,是最为“立竿见影”的办法。为什么?“大家都是生意人”,正如吴飞鹏描述的 ,“生意人”自然会按生意考虑:如果导师明明没有钱,通过招学生获得资源,他当然愿意去做;而如果这笔钱要导师出,从"生意"立场,这显然是亏本买卖.规则一出,落到实处,就可以省去各种冠冕堂皇的讲法,回到“教育要花钱”的本来面目。
关于基础学科,本来就业容纳量就有限,不需要大量的人;而国家又有比如“国家基金”的支持,所以少量的基础学科研究生也应该由导师出钱。由于基础学科钱来之不易,导师自然会把钱投到那些真正优秀的学生身上,出真正的成果,对老师、学生和社会是“三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1678-661115.html
上一篇:
各位网友 新年快乐下一篇:
读研究生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