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轻狂的人,拿着自己手里的几篇外国文章要价,臆测能卖出个好价钱。其实,看事情不能只看一面(自己一厢情愿的一面),还要从另外一面或者多个方面去考虑(别人是怎么看的)。留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事,可以归结到“凭什么”和“图什么”六个字。给你好的待遇,包括职称和其他条件,“凭什么”呢?凭过去的几篇好文章?好文章别人也有啊。如果只是把你得到的待遇建筑在过去的成绩上,这说不过去,至少别人不会服你。因为,坑里的人会说“那只是过去的成绩,不代表到新的单位能拿出成绩”。这正好比,一个广告公司挖你,是因为期待你来了以后能把对方公司的广告业务带来,至少能实现新的业务和新的价值。很难想象,如果一个新人没能带来新的业务和收成,能够受到热捧。于是,便出现了“图什么”三个字。即使用人单位给你好的待遇,你潜意识里认为是你应该得的,但是他们潜意识里都会认为并不是因为你以前发几篇外国文章而应该得的,而是考虑了些“未来的期许”,即“图什么”。引进一个所谓的“人才”,坑里的人显然不在乎多一些普通的项目,出一些论文。可以说,如果你入职后能马上成为长江、杰青,你会成为热门的“商品”到处去卖,可是谁也不能保证你能怎么怎么的,于是只能按照旧书论斤卖了。等有一天你自己占了一个坑,就会发现要带来业务和收成是多么的困难,简直像赤着脚在追赶。也许你自己科研很厉害,发了些文章,但是大学里不仅仅看文章,行吗?如果你自己不熟悉评价体系,也许你“挣工分”都挣不过别人,更不用说别的了。你别说我自己当了老师以后怎么这么转化了口气。没有啊,我并不是管理者,我只是形容一种可能的思维角度,行吗?现实就是这样,怎么能怪我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528691.html
上一篇:
回国这两年下一篇:
请别叫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