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束了在外地的招生工作,坐高铁回上海。各种各样的事情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
(一)
招生咨询所在的宾馆有个吃早餐、自助餐的地下(负一层)餐厅。在餐厅偏僻的角落,有个不起眼的撤离出口。怀着好奇心,在征得许可之后,我推门走出去,只见门外是负一楼的车库,那是我不曾去过的(曾有一次试图从一楼地面沿着斜坡进入,被门卫叫住了)。
餐厅另外一个角落,也有一个不起眼的撤离出口。怀着好奇心,我往那儿走出去,并沿着楼梯往上走,能看见宾馆的“后半部分”,就是旅客根本不走的员工通道、员工办公室和会议厅后面的堆放空间,就像一些商业街后面的阴暗的区域一样。
这不由得使我想到,曾经有一次去外地出差或者旅游,也看到住的宾馆有负一楼的通道和空间,那儿就像地下防空洞一样,有装被套的推车,昏黄的灯光还照射着神秘的管路。
看了这些以后,我对宾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而像这样的“角落”还有很多很多。马路对面有个商厦,就有无人的楼梯通往黑魆魆的空间,每一个楼层有一个关闭的门,通往未知的空间(也许是餐厅,也许是卡拉OK,也许是商场)。
(二)
我想,大学(泛指)也像宾馆。大多数人只是根据自己的思路去理解大学,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认识、表面的认识。但是,很少有人对大学有深入的认识。
学科评估是怎么一回事?学科评估是怎么进行的?这里面有什么猫腻?
审核评估是怎么一回事?审核评估是怎么进行的?
招生是怎么一回事?招生是怎么进行的?
很多人对此一无所知,从而“想当然”。
此为其一。
其二,大学教师只是忙着讲自己的课,但是,大学管理是分层次的、复杂的、系统的。如何推进教学管理?如何推动学科建设?怎样做好外事工作?从事学生工作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促使教师个体、院系和学校形成合力?
就拿院系教学管理来说,压力也是相当大。刚才说过了,教师只是忙着讲好自己的课,但院系教学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既包括维持基本的教学运行,也包括形成“亮点”,还包括培养方向的凝练和调整、学生满意度的提高。要把方方面面的事情做好,非常困难。更何况,现在各方面都越来越“卷”,有不同高校同专业院系之间的竞争,也有同一个高校不同院系办学、热门程度的竞争。
很多东西,都不是放在桌面上说的。诚然,你看到一些报纸刊登一些类似于广告的“专题”文章,讲他们大学、他们院系有哪些开展工作的经验。但是,你很难有形象的认识。你看到的,只是理想化的文字,这些文字只口不提有哪些缺点和问题。刊登了“专题”文章,仿佛站在了“制高点”,向读者展示“看,我们有这些”。
(三)
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罩门”和issues,每个院系都有自己不为人知的奥秘。
简而言之,你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成功。但在短时间内要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非常困难。需要有高超的“操盘手”或者领导者。或者,也有的人会编故事,会整。而且,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疯狂地push,的确能产生一些成果,但那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会造成心理的反感和生理的退化。
我有满腔的热情。但在现实面前,我知道,自己“力不从心”。
我有丰富的一线经历。在跟别人交谈或者开座谈会时,我很乐意告诉别人:“情况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的”。
比如,有的人说:招生宣传不就是到外地去摆摊嘛。我会说:情况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的。
然而,很多时候,没有说的机会,说了也没人听。还有的时候,我觉得没劲,不想跟“听不懂”的人说什么。
于是,我把我想说的,有选择地写在了博客,发在了报刊杂志。我写的这些东西,其实普遍存在于高教界,一线教师也知道这些“奥秘”。但是,我选择用我的笔写了出来,发在诸如《文汇报》《南方周末》《科学新闻》这样的报刊。
每一次发表,我都感到像是完成了一次使命。
四个字:条分缕析。针对教育界的一个话题,把这个话题说清楚,这就是在报刊发文的奥秘。
(四)
能在decent(体面)的报刊发文,当然是一件好事。这反映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关注,这种精神可嘉。并且,我提倡以文字的形式,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记录下来,在报刊上发出来。道理很简单:你看到的现象是否应该引起关注,你说的东西对不对,可以通过“报刊发文”来检验。而且,在这方面的积累,可以用报刊发文的数量和级别来表征。
我每天都会看报纸,并关注一些微信公众号上关于高等教育的文章。我把这些文章放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还在看到报纸上的好文章之后,以一个版面或者半个版面为单位,剪下来。这些,都使我心中有了“大数据”,知道目前新闻媒体和教育界在关心什么。
但是,要在报刊发表自己感兴趣写的文章却是很难。
首先,报纸上的内容千千万万,高等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更何况:编辑是不是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如果感兴趣,那么是否由你来写?你写了之后,文稿是否能引起编辑的兴趣和重视?
很多时候,你以为你写的东西很重要。你拿出了类似话题在《半月谈》《中国青年报》发表的“证据”,试图来说服编辑。但几个月过去了,文章没有发表。
还有的时候,编辑说这篇文章可以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别人的文章上稿,而你的文章一直没有发表。
还有的时候,你期望能发在报纸的印刷版,但最后只是放在了报刊的网站。
可以说,文章能够在报刊发表,不但需要实力,还需要“缘分”。
有时候,你写了一篇文章,投给编辑。这时候,正好出现一个教育界的“公共事件”(比如知名教授曝光自己学生的毕业论文送盲审遭遇差评),与你写的文章相关,那么你的文章有可能马上会被发表。
但无论如何,一,写作者要有纯粹的心,不为出名而写作,不为稿费而写作,而要矢志不渝地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二,要加强积累,等待着在将来,在报刊发文方面能“抓住一条大鱼”。比如,我的很多文章都是关于研究生教育和大学教师的职业发展。事实上,我一直在一线体验和观察,希望能够积累素材、找到切入点,写出更好的报刊文章。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