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机会找我----第二作者合作文章 精选

已有 11980 次阅读 2008-11-7 12:45 |个人分类:论文故事|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以前的合作都是老板牵头,而机会找我,还是头一次。2007年我在做博士后期间发表了系列催化文章后,也在网上发表了文章背后的故事,结果无论是科研论文还是网上故事都引起了轰动。四篇文章被出版社评为热门文章,被Gold Bulletin三次介绍,读者来信如雪花般过来,在很多发给我的信中,一封信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斟酌。

2007年10月,收到我见过几次面的一个科研工作者发来的一封信,说他们合成了一系列样品,看我在做催化反应有催化测试装置,想问我是否有兴趣合作做一些催化。我心里一喜,心想机会找上门来了,net-working起作用了。但是因为我不是老板,做不了决定,于是我就回信说我的工资和仪器都是老板提供的,我得征求老板的意见才能决定。但是在呈报给老板之前,我主动地问了他几个问题:合作的期望是什么?是出文章的吗?如果出文章的,我老板的名字应该在上面,可以吗?我问这些问题,是因为我看了一些科研管理的书(Making the Right Moves: A Practical Guide to Scientific Management; At the Helm: A Laboratory Navigator; On Being a Scientist),知道合作前就是要讲清楚分工和出文章的。我只有把这些信息收集齐全才能向老板提出。在得到对方正面答复后,我马上把情况告诉了老板,老板很爽快地答应了。

和上一次和别人和合作相比,这一次我做好了打阵地战的心理准备。这是因为在上次和别人的合作中,我一开始被老板鼓动了,以为花两个星期就能出篇第二作者的Nature Materials,结果等了一年半出了篇第二作者的JPCC(其实我对这个结局已经满足了)。这次,我并没有认为两个星期就可以出文章,相反,我认为必须要辛勤地付出才能对得起作者的称号,并且付出得越多,自己越make a difference,自己就越愉快。为了既照顾老板的感受给老板省钱,又把事情做出来,我感恩节四天都来实验室干活,星期六星期天也不休息。就这样,主要利用“业余时间”测试了一系列样品。有时候一天能测一个样品,有时候一天能测两个样品。

谁知道,测完以后,发现一开始用的预处理条件并不是最好的。如果能改变预处理条件,对于某个样品能达到最佳效果。于是我又换了一个预处理条件,重新测试这样样品,期望都得到最佳效果。我又选了一个样品详细研究了几个预处理条件的影响。

把数据提供给合作方后,对方利用寒假时间艰苦奋战,做了其它表征,很快写出篇快报,还说能发一篇长文章。其实我的心理是这样的:我从来也没有想过一定要发什么好杂志。我和别人合作,如果对方投不了好杂志,我从来都不会取笑别人。另外我的心理就是无论和谁合作,我希望最好两篇并一篇,一次说清。

对方写快报的时候,又设计了对照实验。于是我做了一些对照样品的测试和某个样品不同条件的影响,又花了一些时间。但是我觉得这是值得的,做科研就是要这样的,不辛勤付出就没有收获。在合作方写出快报后,我提出些修改意见。几个月后合作方决定把快报扩展成长文章,一次说清。

对方也许经常读我的网上文字,知道我希望在合作时有及时和有效的沟通,知道我喜欢make a difference,就把文章发过来给我看看。遇到这种合作出文章的事情,一般做了辅助工作的“不重要”的一方把数据丢给牵头的一方,然后什么都不管了,只看自己名字是否在上面。但是我这个人就是喜欢take initiative,也就是采取主动。否则的话,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发表,文章的写法和观点也不一定是我所要的。我知道这件事情我是做定了。一开始我给他提供调整结构的粗线条建议,得到他的采纳;后来我开展第二道工序:修改文章并提出问题;就这样几个回合和做了补充实验以后,终于把事情做好了。

回顾我所有的合作历程,感到合作还是很有难度的。其实我这个小人物非常难做人:我一边要哄老板很快就能出文章的,不需要多少时间的,make the boss feel comfortable,让老板觉得做生意赚了;一边要努力帮助合作者快出文章,一再付出,go the extra mile。如果事成则得不到奖赏,而如果没有产出就会被上级责怪。在这样的机制下,很多人的做事方式就只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了。而我为什么出了近四十篇外国文章?感到重要的是积极主动(take initiative, be proactive),勇于承担(be responsible, be accountable)。如果时光能够倒转,我还是非常乐意和那位合作者合作。

读者也许又要讨论我“合算不合算”了。我要说的是:我是在“修行”,是在执行自己的做人准则(take initiative in order to make a difference),是在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积累经验值。做科学实验是实验,与人合作也是“种试验田”,就象以前中国进行承包到户的改革一样。这是非常宝贵的,难以用什么杂志、排第几作者来衡量的。我已经有近四十篇外国文章了,当然不会和别人去争第一作者的。通过和这位只是见过几次面的青年学者的合作,我们加深了友谊。

回顾一些过去的其它事情,发现也有一些吃苦的经历。比如老板叫我和其他人合作,我给别人合成了近百个样品,一开始花好稻好说能出两篇文章,结果我等了一年多也不见别人写文章,有了实验结果也不写文章的那种。我心里想算了吧,别说什么两篇文章,能出一篇文章就行了。再比如有一次我发明了一系列别人从来没有发明的催化剂,结果合作者拿了我的样品进行某种实验,抢着要以他们为主写文章。找他们理论,他们说我只是提供了样品,没有智力贡献,如果我不同意他们发表文章,可以要求把我的名字去掉。还有一次,有人请我精心修改科研论文,起死回生,说好给我第三作者。但是我精心修改文章使文章焕发新颜后,别人把我放第四作者了。可见,每出一篇文章都是不容易的,文章背后都有曲折的故事。年青人吃苦是忍辱负重,为了打响品牌。在后来的日子里,机会也找过我,有待下回分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45818.html

上一篇:为什么有的文章能发JACS而有的不能
下一篇:吹鼓手和幻觉加工厂【修改后发表】
收藏 IP: 202.120.224.*| 热度|

11 唐凌峰 徐磊 桂耀荣 王富 孙学军 曹聪 黄小勇 刘立 苏新华 黄永江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