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以前做博士后阶段,在做科研之余,也写过综述。写综述需要看很多文献,也需要花很多时间组织材料、构思。当时,有个写过综述的人对我说:了解一个研究方向的好的方式就是写一篇综述;通过写综述,能够把这个研究方向了解清楚。
(一)
时光过了好久,到了现在。我现在发现,人们对事物的了解往往是“慢工出细活”。就像是某种锻造的工艺,不是一蹴而就的。
第一种增加对事物了解“通透感”的方式,是现场体验,或者说实践。比如说去外地招生。你出发前看了很多书,或者听了很多讲座,都是“云里雾里”的。到了现场,经过两三年的锻炼,能增进对招生的理解,也会增进对人才培养链条乃至教育的理解。再比如,各个院系办思政大课。你跟着学生一起到校外的考察点去看,也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包括对考察点、科技转化、乡村振兴的认识,也包括对如何组织思政大课的认识。
第二种增加认识的方式,是写通俗文章。一般,我不会写我没有经历或者体会的文章。有些报刊请我写一些话题,我婉拒了,因为自己对编辑选定的话题不大了解。而一旦了解,或者一旦自己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我就会把内容在电脑文档里写下来,以写文章的方式梳理自己思路的过程。有时候,我也会查查资料,或者看一些书。通过写通俗文章,我成了某一个方面的“专家”。
第三种增加认识的方式,是准备讲座或者在座谈会上发言。我一旦收到邀请,会马上开始准备,主要是构思和设计PPT(或者准备讲稿)。我会反复修改,整出十几个版本。每一次,我都能看到进步。为了改进内容,我还会把PPT或者发言稿给别人看看。最后,通过讲座或者发言这种“仪式”,我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第四种增加认识的方式,是参加访谈或者接受记者的采访。我曾经接受过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的采访。我成了他们的“研究对象”。他们会问很多原先我并没有想过的问题。在访谈过程中,我的大脑被“激发”,我能够“对答如流”。接受记者的采访也是这样。我在说话的过程中,能说出以前没有说过的话,能对自己的内心、对自己有更深的认识。
第五种增加认识的方式,是接受别人的质疑,或者需要通过调查、调研来回答别人的问题。很多时候,自己说什么东西,别人总是照单全收。但有的时候,对方问得比较细,或者多方求证。这时候,自己多调研,多思考,也会对增加对一个话题或者业务的认识。
增加认识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写调查报考、写审核评估报告、看书、听网课、与人交谈等等。
(二)
那么,对事物了解更深入,有什么好处呢?
对事物的了解更深入,有利于开展自己的本职工作。当领导问你一些细节时,你也能如数家珍、对答如流。而且,做招生之类的工作,比如要对业务有深入认识。
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入,能愉悦心情,有种通透感。人们如果对事物认识是模糊的,固然能“得过且过”,但开展工作之前,心中有种不确定性。而对事物认识更加清楚,就不大荣誉“心虚”,从而能自信地面对工作和生活。
对事物的认识深入,不但你可以以讲座、撰文的形式和别人分享“内幕”,而且在关键时候能够“露一手”。比如,大学教授去报社参加座谈会,能够把自己对报刊发文的深入见解以及自己的独特经历告诉编辑记者。学校开座谈会,大学教授能够“语出惊人”,让别人感到“惊若天人”。
而要做到这些,得有长时间的积累,一线的打拼,甚至经历坎坷。
(三)
很多事情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有有利的一面,也要有不好的一面。
当你对事物的认识更深了之后,有可能会有麻烦。比如,有可能有的人对事物(比如大学教师的工作)的认识越深,就越“看透了”,甚至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再比如,他把大学教师的生存窘境写出来,发在网上,有的人可能会说这是“负能量”。
你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这不一定关乎工作,而是关乎自己的内心,关于自己的理想主义,自己心中的花园。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这是非常神圣的。
对我来说,我倒是希望能把所思所想发表在报刊杂志,无论这是不是和本职工作相关,也无论这能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珍视自己心中的绿洲,自己精神的花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